贝姐是我的朋友,一直在进行着育儿和家庭关系的研究。她有一个内向的女儿,这是她在长期观察和研究之后,写的如何理解和呵护内向孩子的文章。读了之后觉得很有感触,因为自己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
我的内向女儿
在喧嚣沸腾的游乐园,女儿果果始终没有融入“大队伍”,而是哪里人少就拉着我往哪走,有时静静地搭着积木,有时坐在地上默默翻看着绘本,安静的脸上洋溢着浅浅的笑意。
“小区里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她从来都不去。”
“一走到人多的地方,就闹着要回家。”
每天晚上回家,都能听到果果奶奶类似的抱怨,脸上的忿怒表露了她对果果的极大不满。
在这个褒奖“外向”,不赞赏“内向”的世界,内向的孩子似乎等于低情商,总是不被人待见:
长辈会说:“这孩子见了生人就躲,长大肯定没出息。”此时,内向=没出息。
老师会说:“这孩子功课不错,就是太内向了,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此时,内向=孤僻。
同学会说:“他经常沉默不语,过于沉闷。”此时,内向=无趣。
他们都是内向的人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中,作者苏珊·凯恩指出,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
是的,有很多人,他们内向、安静而稳重,却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诸多改变。
比如,以喜爱独处而闻名的爱因斯坦。他说:“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寂寞所刺激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