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多少次,我们误读了母亲,又浑然不觉。
她被岁月摧残了模样,却被我们解读为“粗俗”,“抠门”,“坏脾气”。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讲一个男孩,因为母亲擅长“骂大街”,自觉颜面扫地,尊严尽失。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整个青少年时期与母亲关系很糟。
他恨母亲的暴躁与低俗,讨厌母亲的市井与粗鲁。
用现在的话说,不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
从懂事起,他对母亲的态度就很差。
母亲不以为意,依然市井气十足,依然在菜市场大声吆喝,大声与别人争吵,大声咒骂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毫不顾及”他的感受。
他的内心孤独而愤怒。
后来,他考上了省城一所很好的大学。终于远离了家庭,远离了母亲,远离了让自己“抬不起头”的生活。
大学四年,他很少回家。说是省钱,其实是想逃离心底对母亲的厌恶,和对所处环境的咀咒。
他拼命学习,拼命打工,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因念过往而羞愧,不因与同学比较而受伤。
大学毕业,他留在了省城。
那时没有电话。
他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回了一趟家。八月的天气,闷热难耐,皱着鼻子穿梭在死鱼味肆虐的菜场摊位间,找寻着母亲的身影。
远远地,他就看到两个男人,骂骂咧咧地扯母亲的菜摊子。说什么,不交钱,就不准卖菜了。
母亲大嚷着,我不卖菜卖什么?儿子娶媳妇也要花钱的。钱我上个月不是交过了吗?
看着母亲披头散发,声撕力竭,孤独无助。两个男人满嘴粗话,行为野蛮,不可一世。他只觉得气血上涌,冲上去大喊一声:“不卖就不卖!她是我妈,我养她!”
那阵势,亮瞎了一干恃强凌弱的人的狗眼。
他回头,看到一惯“强势粗俗”的母亲,偷偷地用粘着白菜帮子的手不停地揉眼睛。
他终于明白,这些年,是生活的磨难成就了母亲的“坚忍”与“强势”,是底层的辛酸喂哺了母亲的“粗俗”与“暴躁”,是经济的拮据催生了母亲的“计较”与“抠门”。
而母亲,对他的一腔柔情却换得十年怨恨。
他为自己曾经的“不懂事”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用此后的行动改变了母亲的境遇。
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无论你多少次误读了母亲,她都会无限次地原谅你。
可能她的行为让你难受,但请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吧。
你不能改变,但可以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