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闺蜜是8岁女孩的妈妈,深夜发来信息:“和孩子一起练舞的同学,入选电视台少儿节目。自己孩子却没被选上。我怎么感到很失落呢?”
我问:“你希望孩子成为舞蹈演员?还是考试加分? 还是培养气质?”
她想了想回答说:“只是作为爱好或技能罢。”
我说:“上台锻炼机会是不错,也让家长有荣耀感。但是孩子的人生,是长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或许舞蹈不是她最擅长的,她其他的兴趣和优点是什么呢?”
闺蜜思路大开:“她喜欢语文,在社区小记者站担任小负责人。是我老盯着别人孩子长处,自己太紧张了。”
很多对自己评价低的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过度比较。
在澳洲读名校的学生Thomas,和我聊天时不敢抬头,也很少交流。
他按照父母意愿读了金融专业,但他一点也不感兴趣。
我问他:“你父母怎么和你商量的专业?”
“他们说,你表姐Lucy,不费劲就考上了美国名校金融系。你才去了澳洲,也读个体面的金融专业吧。”
Thomas说,“我一度陷入轻度抑郁。我很喜欢设计,但一提到这个想法,就被唠叨的狗血喷头。他们觉得我幼稚可笑。”
攀比思维的狭隘,加上父母的控制欲,造就了为大人旨意而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