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看望一同学,她说,为什么我们夫妻关系和睦,对孩子也好,他的成绩却不好。而另一个同学,夫妻经常打架,儿子成绩却出类拔萃。她说想不通。
其实,这有什么想不通的?一个孩子努力学习的背后,未必都是“正当”的理由。
比如,我就有一同学,学习非常刻苦,后来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他拼命的理由,就是“离开那个阴森森的家”。
还有一同事,工作后努力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宏伟的理想。
这是一个孩子的无奈,也是父母的悲哀。
成功并不等同于幸福,成功却可以修复创伤,创造幸福。
如北野武,通过自导自演影片的塑造,修复了与父亲的关系。
还有前几天刚上映的《乘风破浪》,男主也是在成功以后,才有机会改变对父亲的认知,及与父亲的关系。
这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的生理需求处于其全部需求的最底端,而位于最顶端的需求是通过自我实现以达到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
精神需求本身就包含了爱与被爱。
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渴求与向往。而只有走出童年不幸的泥沼,才能找到幸福的突破口。
可以看书,可以旅行,可以冥想,可以锻炼,或者与智者对话,亦或心理咨询。无论哪种形式,皆是为了心灵的成长,走出童年的牢笼,遇见那个幸福满满的自己。
一如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向关押他折磨他27年的看守说的那样: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