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冷笑话:每个爸爸都是孩子“生”出来的。初看惊愕,再看顿悟。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是孩子的出生,我们才有了这个角色。
一起出现,就应该一起成长,仿佛一块上学的同学。而多数情况下,我们中的父母是掉队的,至上是举步不前的。
一来认为自己做过孩子,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二来是自己一路奋斗,怎么着自己也是有点经验的人。
岂不闻,知识总会具象化的。如果联想到小学时学过的成语:“刻舟求剑”,那么细想之下,是不是有点闭环的感觉?多年前的嘲笑如回旋镖正中心口。
一起成长,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孩子。常言道,知子莫如父,知女莫若母,那是建立在我们了解孩子基础上,我们才能知晓孩子是什么秉性,有什么优缺点。我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帮助。
一起成长,我们才会清楚孩子的成长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只是学校、教室和家庭,更多是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等。
每一种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影响,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最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学生进步的开端,源于教师的持续的积极肯定与引导,而学生的积极反馈也是教师成就感的源头,教学相长在此刻有了写照。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是期待孩子遇见优秀的教师,而是需要为师生关系赋能。
一起成长,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与孩子是半生缘,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陪伴。
嘴里说着:不辅导母慈儿孝,一辅导鸡飞狗跳,而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都会成为最温馨的念想。欢笑的回忆易模糊,怨怼的回眸更长久。
怎样一起成长?我们需要和孩子同时、同向和同心。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也都是第一次做孩子,彼此同时出现,有些事物我们只是比孩子早知道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笑问客从何处来。学着做,才是所有父母的最优选。
比如换尿布,最初都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几乎怎么着都不合长辈的眼,及至手熟,也会熨帖有加,耐看又温暖。
学着做,最明显的就是孩子的牙牙学语,在别人的耳朵中的含糊不清,不知所云,而父母多会笑眯眯地道出“谜底”,那是血缘的力量,何尝不是一起成长的见证?
学着做,需要持续地同向、同心。幼儿和少儿时期的知识,我们可能不屑一顾,而那些追命的“十万个为什么”却会让你明白,孩子的智商对我们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哪怕借助大数据搜索,想讲清楚也是件头疼的事。
所以不可小看孩子的成长,那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学着做,需要我们从心底意识到改变的迫在眉睫。小时候,我们总听说活动到老学到老,其实真正的学是改变,而不是对已有认知的固化。
父母作为成年人,改变不容易,但是我们要清楚为谁改变,为什么改变,也就会懂得如何改变。改变,才是最好的榜样力量。
有一条旧闻:“某著名小学招新生,面试家长,看家长身材,肥胖的不要。”此语一出,顿时家长们炸了锅。
有赞同此举的家长留言:“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变得优秀,给孩子做榜样。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人,那么,你先成为那个人吧。”
父母努力改变才是自信的展现。敢于改变,那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一种可控的把握。改变会有困难,也会有痛苦,因为那是跳出原有的舒适区。
当我们为了和孩子一起成长,愿意作出改变,孩子就能从我们的身上学到自信,感受到魄力。
比如早起锻炼,父母每天按时起身锻炼,同时统筹安排做好早餐,给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我们的形体变化,更多的是精神滋养。
父母努力改变才是和孩子同频成长。有句话说得好:“频率相同的人,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最好的默契,莫过于不用多说,对方就知道你的意思;最深的懂得,莫过于一个眼神,对方就能明白你的心思。”
融洽的关系都是频率相同的,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那些和孩子无话不说的亲子关系。我更觉得,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坦诚地走向孩子,不断地调适自己的状态和方法,孩子必会感受到共鸣的力量,我们期待的欢声笑语,自会如约而至。
如果我们无暇为孩子成长作出更多改变,赚钱、读书和顾家也是父母的成长立足点。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知乎上有人提问:“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你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复戳中无数网友:“总把目光紧紧锁在孩子身上,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焦虑、发火,亲子关系也在这种琐碎的摩擦中变得紧张。”
当我们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忙里偷闲地读读书,我们就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和时间,这是放手,但不能放任,这里有榜样的力量,也有信任与引导。
父母自己努力地成长,胜过任何的说教。
教育是场奇妙旅程,家长与孩子携手同行。孩子在学习知识、探索世界时,家长也在重新审视自我、修正观念。
孩子的好奇心驱使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之美,他们的叛逆期促使我们学会包容与理解。
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一起成长是最优解。我们为孩子指引方向,孩子也让我们回归纯粹。在陪伴中,我们收获成长,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