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养废”儿子后,我才明白: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努力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1

还有半年,就要中考了,15岁的儿子,却不想去上学了。

这个学期,他隔三岔五的请假。

找的理由很可笑,有时候是头疼,有时候是心情不好。

不过脑子的借口,放纵的摆烂,让班主任都放弃了,从一开始的苦口婆心,到现在懒得多问。

只要我发消息给他,替儿子请假,老师都是礼貌性的回复一句:“好,注意休息”。

老公工作繁忙,常年驻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冷淡理性。

他认为,如果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就不用逼了,以后的路由他自己走。就算他一辈子不出门不工作,躺平啃老,父母留点钱,就算尽到义务了。

可我不甘心。

一个好好的孩子,不能正常上学,最后不能正常工作,融入社会,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放弃他,但我不行!

否则我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从小学三年级时,我就做了全职妈妈,从那天开始,我就没有了个人的空间,每天都围着孩子转。

我以为,一心一意的照顾孩子,陪伴辅导学习,能让孩子更加优秀,成才。

小学阶段,确实如此,儿子学习认真,各项表现都名列前茅。

我本以为,上初中后,他还会继续优秀下去。

却没想到,多年的付出打了水漂,孩子如今连学都上不了。

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正常上学,我劝过,骂过,甚至哀求过。

可回应我的,却是儿子一次比一次崩溃的情绪。

他控制不住的大吼,摔东西,说自己已经很痛苦了,觉得活着没意思,为什么我还要反复唠叨,说些没用的废话?

他说需要休息,让我别逼他。

可我真的不知道,他累在哪儿,每天什么也不用操心,就是去学校上学,到底哪里累了?

时间一天天飞速流逝,我心急如焚。

我现在都不敢想未来他会怎么样,只盼着他能顺利返校,参加中考!

但现在看来,这个简单的要求,都是一种奢望!

02

为了不再浪费时间,也能让儿子尽早上学,我开始积极自救。

学习青春期孩子厌学、不去上学的案例、课程,我终于慢慢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他是典型的“空心病”表现!

空心病,顾名思义,就是心是空的。它是一种时代的病症,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孩子身上。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就像是一个没有心、只有躯壳的空壳一样。

这类孩子表面看一切正常,但没有内在动力,对于生活、未来都是迷茫的,他们的前进和发展全部来自别人的肯定,所以他们也感受不到满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凡事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孩子,不在乎任何东西,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很多家长都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好吃好喝供着,父母的关注和爱也给的很足,可以说生活中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学习了。

这么好的生活,怎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抑郁了,空心了,躺在家里不去上学了?

于是,很容易认定孩子是矫情,身在福中不知福,更加用力的逼迫孩子改变。

但时代是变化的,家长不能用30年前的经历,解读明白现在的孩子。

现在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不管是学业难度,还是竞争的激烈,都远高于过去。

他们面临的,是不断被挤压的睡眠时间,难度更高的题,和不断减少的自主时间。

现在的孩子,已经活在物质丰厚的社会中了。站在父母创造的优渥条件里,他们确实不必靠奋斗去改变命运。

所以,在学习压力倍增和驱动力不足的双重因素下,厌学、失去奋斗动力的孩子越来越多。

面对“空心”的孩子,家长不能讲过时的道理,他们懂得道理可能比我们还多!

只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当下的困境,才能让孩子重新唤醒生命热情,找回学习动力。

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本身跟现实社会有更多的链接,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03

1、低下身子,去看见孩子真实面对的压力和痛苦,理解他们真实的精神困境

在很多家长看来,现在孩子的抑郁也好,厌学也罢,都是一种无病呻吟,日子过的太好了。

确实,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跟我们童年的贫瘠没法比。

但学习的压力,精神上的紧绷,同样也是真实的痛苦。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如同陷入到精神层面的困境中,丧失学习动力,对生活也提不起兴趣。

家长要做的,不是站在过去的“正确分析”中,评判孩子的脆弱。

而是放下成见,去走近理解孩子。

愿意看见他们的烦恼,了解他们的痛苦,再运用自己的经验,帮孩子分析、化解烦恼。

那些厌学休学,丧失动力的孩子,看似躺平在家,无忧无虑。

但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烦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沟通,而是无人可说。

在关闭心门前,他曾经试图跟你讲过很多次。但家长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压制评判。

当家长做到少说教,少指责,少逼迫;多共情,理解,倾听。

孩子会在充满安全和包容的氛围里,放下戒备心理,跟你倾诉真实的困扰。

亲子之间有了信任,你的话,孩子才愿意听,你的引导,孩子才愿意配合。

2、带孩子多跟美好的世界联系,帮孩子找回生命热情,重建活力满满的心理状态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不容易快乐,除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外,也是纯粹的快乐体验太少了。

不管学什么,都有目的。不是为了丰富特长,就是为了方便升学录取。

任何事物挂上功利的标签,就会变得不纯粹,有了评判标准,孩子就很难放松心情,投入其中。

这些年,为了让儿子的“简历”好看,我没少逼他上各种兴趣班。

书法、架子鼓、美术、篮球等等学了一大堆,最后都成了负担,因为我总希望他能学出个样子来。

现在,我放下一切有目标的驱使,让孩子回到纯粹的状态。

这是唤醒他生命热情,恢复心理健康的关键一步。

我带他特种兵式旅行,一周打卡一个城市,体验各种风味小吃。

户外的山水,自然风光,充满能量,让儿子精神为之一振。

回到家,我也不管他的学习,鼓励他多睡觉,多出去玩。

看电影,去城市美术馆,环球影城,只要能走出去,我都大力支持。

睡好了,人的情绪就好;走出家门,会在陌生的环境里,跟陌生人的接触中,触发不同的感受。

抑郁消极的情绪自然减少,看多了新鲜的事物,又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渴望。

慢慢的,儿子的情绪越来越饱满,神情也轻松而积极。

他开始主动的打开课本,跟同学要笔记,追赶落下的功课。

再躺平的孩子,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应该怎么做。

他们缺少的,是内心的能量和启动的动力。

当心理能量充沛,生命活力满满时,才有余力去面对学习。

3、引导孩子做有现实意义的事,体会自己的存在价值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躺平索取才最快乐,而是需要通过付出,体会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全权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几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他们以为,这样能给孩子节省时间,方便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

但却没意识到,孩子不是一台学习的机器,没有跟生活建立真实的链接,一味的读书、做题,他的价值感也落不到实处。

长期如此,人怎么能不空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做了两个调整。

首先,是停止包办,把生活的体验还给孩子。

我明确告诉儿子,以后妈妈不会事无巨细的提醒你,操心你的衣食住行,甚至你什么时候返校,都你自己决定。但妈妈能保证的,就是只要你需要,我都在,时刻支持你。

儿子有些不敢置信。

但随后的日子,他发现,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剪什么发型,几点洗澡,跟同学单独出去,看多久手机后,他反而变得非常珍惜自己的权利。

在宽松的环境里,他逐渐摸索出适用自己的一套规则,并没有出现我担心的一塌糊涂。

可见,越压制,越反叛。当我们把做主的权利还给孩子后,孩子反而会认真思考,锻炼出一定的自理能力。

其次,是鼓励儿子做利他的事情,在付出中验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恰好小区群里发了一则通告,社区征集义工,探望孤独症儿童。

儿子报名参加后,回来感触很深。

他告诉我,陪孩子们画画,听歌,从没觉得一天过的这么有意义。尤其在告别时,孩子虽然不会表达,但依依不舍的样子,让他特别触动。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已经是很好的牌了:

“我觉得人活着,还是要努力的,学习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多挣点钱,以后可以帮助他人,对社会有贡献,这样奋斗才有意义,有价值,不白活一次。”

在做志愿者的经历中,儿子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那些特长没白学,能让孤独症孩子们开心笑起来,他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在循序渐进的改善中,在一点一滴的付出里,儿子的心,又重新被努力的价值填满。

唤醒了内在的热情和动力,儿子主动要求返校,学习劲头十足,为中考积极准备。我相信,经历了这次重生一样的改变,儿子接下来不管遇到什么养的情况,都能充满信心的跨越过去。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养废”儿子后,我才明白: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努力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