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数学题总做错?别怪孩子笨,这样做才能举一反三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孩子错题背后的真问题

周末刚给孩子讲过有余数除法的两种题型:分糖问题每人分6块还剩2块直接写商,租船问题剩下3人也要多租一艘船得商加1。周一数学卷子上,类似的”分作业本”题目孩子又做错了——不是忘记加1,而是该加的时候没加,该舍的时候反而加了。

这真不是孩子”笨”或者”粗心”。我发现面对应用题里出现的”至少需要几个箱子””最多能装满几袋”这类提问,孩子们就像突然断电的机器人,完全想不起来老师教过的”加1法则”。

问题根源在于:孩子记住的是”遇到租船就加1,遇到分糖就不加”的套路,却没有看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个时候场景迁移无疑就阻碍了孩子的思考,也就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不是魔法,而是拆解规律的能力

很多家长以为举一反三就是”多做类似题”,这其实是误解。真正有效的举一反三,是让孩子在具体题目中看见数学本质。以有余数除法为例,关键根本不在于”加不加1″,而在于理解题目中的剩余量是否会产生实际影响。

比如分糖题:”20块糖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6块后还剩2块”。剩下的2块糖既不够再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也不会影响已经分好的数量,这时候余数就像包装盒里最后剩下的泡沫纸,直接舍弃即可。

而租船问题:”20人坐船,每船坐6人,余下2人”。这2个人不会因为人数少就留在岸上,必须占用一艘船。这时候余数就像超市买鸡蛋时最后零散的3个鸡蛋——虽然装不满一盒,但必须用新盒子装。

四步训练法,培养真正的举一反三能力

第一步:从生活场景出发理解数学

不要急着刷题,先带孩子做实物操作。具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物操作对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时显得尤为重要。

准备20颗花生:

– 场景1:装进保鲜袋,每袋装6颗,问需要几个袋子?

– 场景2:分给3只松鼠玩偶,每只能分到几颗?

让孩子亲眼看到:装袋时剩下的2颗必须用新袋子装,分给玩偶时剩下的2颗就留在盘子里。通过5-6组不同场景的实物操作,孩子会自己总结出”什么时候需要处理余数”的规律。

第二步:分解题目结构

虽然场景不同,但都在说”多个相同数量的集合体”。可以把应用题拆解成三要素:

1. 总数(总人数/总物品数)

2. 每份数(每船坐几人/每袋装几个)

3. 份数(需要几个容器/能分给几组人)

当孩子能透过具体事物看到”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骨架,就打通了认知任督二脉。

用彩色笔在题目上分别标出这三个要素。比如租车问题:

“二年级3班有45人坐大巴,每辆车坐30人,需要租几辆车?”

总数:45人(红笔圈出)

每份数:30人/车(蓝笔圈出)

份数:需要几辆车(绿笔圈出)

第三步:对比式练习

把相似题型成对出现,要求孩子先判断类型再解题:

1. 对比组1:

– 蛋糕店有28个蛋挞,每盒装6个,能装满几盒?

– 蛋糕店要寄送28个蛋挞,每盒装6个,需要准备几盒?

2. 对比组2:

– 王老师把5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能分到几本?

– 学校采购作业本,50本一箱,王老师需要领53本,要领几箱?

通过对比练习,孩子会注意到”装满”和”需要”的区别,理解问题指向决定余数处理方式。

第四步:思维迁移训练

当孩子掌握基础题型后,可以尝试改编题目:

1. 逆向改编:给出答案让孩子编题目

– 答案:7个盒子(让孩子编出需要加1和不需要加1的两种场景)

2. 综合改编:在复杂情境中判断

– “班级春游要带矿泉水,每8瓶装一箱。老师自己带3瓶,同学们需要35瓶,至少要带几箱?”

建立”错题本”

准备专门的笔记本,和孩子一起分析每道错题:

1. 当时是怎么想的?(记录错误思路)

2. 正确解法需要哪些步骤?(标注关键判断点)

3. 改编一个类似题目(举一反三训练)

比如记录租船错题时,可以改编为:”全班38人坐观光车,每辆车坐9人,需要几辆车?如果改成乘坐限载9人的电梯,需要分几次运送?”

家长的认知升级更重要

教孩子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家长自己。当我们忍不住想说”上次不是教过吗”的时候,请记住:

– 孩子需要5-7次不同场景的重复才能真正掌握一个概念。

– 抽象思维发展有客观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大约在7-11岁之间。

– 机械记忆的”解题套路”有效期不超过2周,理解本质的思维方式能受用终生。

下次看到孩子又做错同类题时,不妨换个问法:”你觉得这道题和上次分糖果的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寻找规律了。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数学题总做错?别怪孩子笨,这样做才能举一反三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