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孩子写作业时间,不少家庭就 “风云变幻”。
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可有些不经意说出的话。
看似平常,实则像 “暗箭”,悄悄破坏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今天,咱就唠唠陪孩子写作业时,千万别老挂在嘴边的 3 句话。
这么简单都不会
当孩子面对一道题,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时,家长们往往急得不行。
这句 “这么简单都不会!” 就冲口而出了。
有位妈妈,教孩子做四则运算题,讲了 5 遍,孩子还是一头雾水,妈妈气得直跺脚,抱怨孩子太笨。
但这真不能怪孩子呀,这是家长中了 “知识诅咒” 的招。
啥是 “知识诅咒” 呢?
就是咱大人对知识熟悉得很,就很难想象孩子不理解的状态。
在我们眼里简单的题目,对孩子来说,可能就像难以攀登的大山。
当孩子好不容易在第 14 遍听懂了,妈妈激动地表扬,那股喜悦劲儿,能化作孩子学习的强大动力。
可要是换来一句 “这么简单都不会”。
孩子心里就会犯嘀咕,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笨了,质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学习的热情就被一点点浇灭,成绩自然难有起色。
所以,家长们得学会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摸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
多给孩子点时间,耐心讲解,别让这句话伤了孩子的心。
错了,擦掉重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完美,孩子作业稍有瑕疵。
比如字写得歪七扭八,或者答案有一点小错误,就立马让孩子擦掉重新写。
有个孩子写作业,字写得不太工整,妈妈全程盯着,一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命令孩子擦掉重写。
结果孩子作业写了大半夜,还没完成,效率低不说,孩子也越来越抵触写作业。
在小学高年级,“完美主义” 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
对孩子学习有要求是好事,但千万别过度。
一味地让孩子反复修改小毛病,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效率,还会让孩子失去对作业的掌控感,变得消极被动。
其实,家长可以换种方式,比如孩子写完 10 个生字。
家长可以指出写得最好看的一个,跟孩子说:
“宝贝,你看这个字写得特别漂亮,笔画工整,结构也很匀称,其他字要是也能写成这样就更好啦。”
这样,孩子心里就有了好的标准,会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这种正向引导,比强制孩子改变效果要好得多。
算了,答案是……
有些家长太心急,孩子写作业时,一看到孩子停下来思考,就忍不住催促;
发现孩子做错了,马上帮忙改正;
孩子长时间做不出题,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孩子。
有个孩子,每次写作业,妈妈都在旁边紧盯,一有问题就立马插手。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自己懒得思考,反正妈妈会帮忙。
到了考试,没有妈妈在旁边指导,孩子成绩一落千丈。
这就是典型的 “积懒成笨”。
家长过度代劳,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笨。
心理学上有个 100% 理论,用在孩子学习上也很合适。
如果家长有 20% 不插手,孩子就能完成 20%;
要是家长 80% 不做,孩子就能完成 80%。
家长的过度关心和指导,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家长,主动性大打折扣。
陪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根据作业量,和孩子一起预估完成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尽量不打扰孩子。
孩子要是有不专心的表现,只要不太影响进度,就别忙着干预。
要是孩子小动作不断,影响了学习进度,家长可以轻声询问:
“宝贝,是不是遇到难题啦?需要妈妈帮忙吗?”
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同时鼓励孩子:
“你看你已经写了这么多,马上就能完成啦,妈妈相信你!”
等孩子完成全部作业,再一起检查。
看到错题,先别急着纠正,引导孩子多思考,实在想不出来,再慢慢引导。
陪孩子写作业,可不只是看着孩子完成任务,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才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
家长们,记住了:
陪着,而不是盯着;
鼓励,而不是贬低;
引导,而不是代劳。
少对孩子说这 3 句话,说不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能蹭蹭往上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