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别人不开心,甚至牺牲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对方,你是不是也会感到一丝心疼和担忧?
我们都希望孩子善良、合群,但绝不希望他们为了融入群体而丢失自己,变得卑微,像个“小跟班”一样,处处看人脸色。
健康的社交,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教会孩子守住自己的边界,拥有健康的自尊,是父母重要的责任。
常常对孩子说下面这 6 句话,或许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社交模式。
第一句:“你可以说‘不’,或者‘我不想’。”
为何重要:
这是教孩子认识和守护个人边界的第一步。
很多孩子(甚至成人)不敢拒绝,是害怕被排斥、害怕让别人失望。
场景应用: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新玩具,或者不想参与某个他并不喜欢的游戏时,告诉他:“宝贝,如果你真的不想,可以礼貌地告诉小伙伴‘我现在还想自己玩一会儿’或者‘这个游戏我不太想玩,我们可以玩别的吗?’。
拒绝别人的请求不代表你不好,你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
心理支持:
让孩子明白,他的意愿是值得被尊重的,学会拒绝是保护自己感受和权利的正常方式,并不会因此就失去友谊。
真正的朋友会理解和尊重他的选择。
第二句:“你的感受很重要,不用为了让别人开心而委屈自己。”
为何重要:
帮助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确认自我价值。
过度讨好往往源于不自信,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只有满足别人才能获得认可。
场景应用:
当孩子因为迁就别人而闷闷不乐时,抱抱他,温柔地说:“妈妈/爸爸看到你好像不太开心。是不是因为刚才……?记住,你的感受非常重要,我们不需要通过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的喜欢。”
心理支持:
强化孩子“自我关怀”的意识。
让他知道,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正当的,不必为此感到内疚。
第三句:“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尊重、让你感到舒服的人。”
为何重要: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友谊观,识别哪些是值得珍惜的关系,哪些可能是不对等的消耗。
场景应用:
当孩子描述他的朋友关系时,引导他思考:“和XX在一起玩,你觉得开心吗?他会听你的想法吗?你们会互相帮助吗?”
之后可以总结:“真正的朋友会让你感觉被尊重、很舒服。”
心理支持:
让孩子理解友谊的双向性。不是单方面付出和讨好,而是基于平等、尊重和相互支持。
第四句:“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你可以勇敢地说出你的看法。”
为何重要: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培养自信和勇气。
不敢表达不同意见,是害怕冲突,也是讨好型人格的常见表现。
场景应用:
在讨论问题或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后,如果他提及自己有不同想法但没说,可以鼓励:“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跟我说说看。下次有机会,可以试着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不同的声音会让讨论更有趣。”
心理支持:
让孩子知道,拥有和表达不同观点是被允许且有价值的。
即使意见不被采纳,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第五句:“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喜欢你,就像你也不必喜欢所有人。”
为何重要:
帮助孩子摆脱“寻求所有人认可”的执念,建立更现实的人际期望。
这是降低社交焦虑、提升心理韧性的关键。
场景应用:
当孩子因为某个小伙伴不喜欢他而难过时,可以说:“宝贝,世界上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我们,这很正常,并不代表你不好。就像你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朋友,和一些不太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对吗?”
心理支持:
让孩子明白,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吸引是自然的,无法强求。
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彼此欣赏的关系上,而不是徒劳地追求所有人的认同。
第六句:“遇到问题或不舒服,随时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
为何重要:
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支持。
让他们知道,无论在社交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可以依靠和求助。
场景应用:
在日常沟通中,经常表达:“如果在学校或者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了让你觉得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们。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想办法。”
心理支持:
强化亲子信任。当孩子知道自己有后援,就更有底气去面对社交中的挑战,也更不容易因为害怕孤立无援而一味讨好。
写在最后:
常对孩子说这 6 句话,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让孩子明白:善良和友好,绝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赢得尊重的最好方式,是首先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社交中找到平衡,既能温暖待人,也能坚定地做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