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很多家长的殷切期望,甚至说家长的梦想就是:
孩子能开窍!
很多孩子学数学学得很辛苦,写校内作业,做妈妈作业,同时上几个培训班……但可能依然举步维艰,难说开窍。
所谓数学学习上的“开窍”,其实就是:
找到对个人来说适合、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路径,能实现学习状态上努力付出和收获成正比的“正循环”。
一个孩子如果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在课内实现这一“正循环”,勉强算是最基本、低配版的开窍;
如果能通过自学,在课内和拓展均实现“正循环”,则算是实现了进阶、高配版的开窍了。
如果考虑到中学阶段陡然增加的知识量和难度,在小学实现“高配版”的数学开窍才让孩子起点更高,中学理科更从容。
那如何开窍呢?
正如上面定义的“开窍”,就是要找到适合个人的,比较高效,持续有正反馈的学习方法。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对每个人适合的方法,都可能有所不同。
据说我所知,其实目前很多尖子生、理科高手的开窍,
就是通过校外培训班,甚至是叠加了多个不同机构但内容类似的培训班,通过反复听讲和反复训练而实现的。
在我眼里,比较好的开窍模式大概是:
在没有老师讲解和辅导,通过自己看书,看讲解视频和思考,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并适当训练以致熟练掌握。
在实操层面,就是恰当地找到一套适合孩子接受的、能自学的,能引导思考的学习路径,或叫“编排”。
比如,有人学习新知识的常规“编排”是:
听培训班A新课——听培训班B新课——听培训班C新课——上培训班D刷题班——上培训班E刷题班……
又比如,侧重自学的人的科学“编排”可能是:
自己看课本——个别难点针对性地找视频来看——做适合难度的同步练习题——不懂的研究答案/看讲题视频——做章节测试题——思考、总结和复盘……
当然,这样的“编排”,其实每个步骤也是要经过各种磨合和测试:
比如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每次学多少(一口气学完一章还是一次一小节?)?
用哪里的视频(教育部云平台,还是b站,或者同步练习等教辅书自带的讲题视频)?
那什么同步练习书?(哪个难度层次的?校内,校内拔高,浅奥,还是竞赛?)
用什么章节测试卷?
如何思考复盘?要不要错题本?……
上述问题,大概对每个娃都不同;
而且不定期最好也有适时调整。
不管怎么样,如果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走着走着,自然就会开窍。
“自学含量”越高的,越往后,可能后劲和潜力也越大。
综上,娃数学上的开窍,主要靠孩子;
但不得不说,家长的助攻同样重要。
若家长清楚孩子的实际水平,优缺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编排”——适合的书本和视频,适时提醒孩子改错和复盘,可能会让孩子开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