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叶圣陶论习作批改|不要精批细改,“只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1

我们对于叶圣陶关于习作批改的观点彻底地误读了多年,今必须拨云见日,弄清楚叶圣陶批改习作观点的精髓。实际上,叶圣陶先生对于习作批改观点非常鲜明,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结尾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只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关于如何批改学生习作,这个话题如一团迷雾,困扰于语文教师心头。说其如迷雾,远有叶圣陶先生批改多篇作文的实例,尤其是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句话让人印象太深,尤其是叶圣陶修改作文的图片,也给老师们留下极深的印象;近有学校对于教师批改作文的各项要求约束等。两者合一,批改习作的典范,就成了一个词语,叫作精批细改。

然而,实际上,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结尾时写到,“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在这里,叶先生已经明确作文批改不可本本精批细改,原因是劳而少功,而且事实上的确是劳而少功的局面。

那么,叶先生又建议如何批改习作呢?叶先生也做了实践与思考。

2

其一,“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明智的思考,功夫在事前,写诗的功夫在诗外。

口头表达训练,是指导学生平时发言力求说清楚说明白;多指导阅读,是在阅读中多积累语言与情感认知,多涉及习作的方法等,尤其强调“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在习作方面,我们做一个推论,就是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批改,自己能修改,学生之间能彼此修改。我做这个推论,所涉及的学生年段可能更多指向中小学的高年段,中低刚年段则当别论。有没有这样做的例子呢?还真有,大家去查阅魏书生的文集,或者他的演讲录,他曾讲过,教了几十年语文和作文,自己没有批改过一篇作文。自己没有批改过一篇或许是夸张的表达,但是主要让学生自己批改修改或彼此批改,这是魏书生批改习作的主要做法。

魏书生能做到的,我们普通老师未必能做到,这也是事实,不能邯郸学步,要学习其精髓,不能照猫画虎。

3

其二,“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

面批习作,这是每位老师都实践的方式之一,其效果既有知识方法的指导,又有一对一感情的传递,学生听讲最专注,收获也最大。曾经,区里每年一次作文比赛,一位当年的语文老师经常获得作文比赛的一二等奖。区里的教研员就去那所学校做调研。调研结果就是这位老师经常给学生面批习作。由此足见面批的办法确实最有效,当然时间也最长。

其三,“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

叶圣陶这里给出的方法在于让教师明确定位,小学生习作的目的在于抒发情感没有隔阂,说理明白能正确。只有清晰的定位,准确的靶心,才有批改习作方向的正确。而实际批改习作中,教师们往往会自觉地拔高要求,学生受一些习作书籍影响也会往内容之外的方向多花心思。

“觇学生作文之进步与否,当视其推理能否正确,抒情能否绵美……此全属作文内容之事,而非形式之事。”叶圣陶先生在这句话中也强调,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重心应该定位于内容为首位,而非形式其他。

“批改实为作文教授之要着,自须认定标的。批改固非教者自己作文,乃修正学生所作之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炼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教师批改习作的定位被再次明确提及,这里批改习作,完全不涉及精批细改,只是我们多年来总是视而不见。

“但告以趋向,当从某方面着想,意在启发,而非限制,则重作之效果当有可观矣。意义不为增损,谬误促之自省,则于学生之推理及行文必多裨益,固不仅批改之足以尽事也。”这里再次强调指出,习作批改之关键,要让学生能够在修改或重写习作中有所作为,要以学生所得启发而成文,且不可毕其功于批改一役,不是要教师精批细改。

其四,把习作念几遍。

对于作者自己修改而言,“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要‘念’。”对于批改习作的方法而言,把学生的习作默念一遍或者出声念一遍,基本上可以发现问题。所谓问题,“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份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这也是修改的办法。

凡是“念下去不顺当,必然是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这些卡顿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批改的问题,也是学生要修改的问题。这里也不是要求教师精批细改。

教师要明确定位,教师不是期刊的编辑,学生还不是高水平的作者,习作不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因此,教师批改习作,要充分借鉴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一代语文人实践与思考的努力;同时,且不可以个别习作批改为典范,要深入感受叶圣陶先生等人对于习作批改的真切观点,丢掉精批细改的模糊批改观,做出对于学生习作进步有意义的批改指导。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叶圣陶论习作批改|不要精批细改,“只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