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如同唐僧取经,从出发(孩子出生)到终点(完全独立),一路都在考核父母的能力。不好说这位家长无脑、多大点事儿都要问某顺,毕竟在养孩这条路上,家长所遇困扰,全是他有孩之前不曾经历的。
富养还是穷养,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如果选错了养育方式,孩子将来若没出息,就是自己的问题;反之,只要选对方式,哪怕自己或孩子艰苦点,孩子将来都会成为站在自己肩膀上的巨人。
能托举孩子,是多数家长引以为荣、并自认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职责。所以多数家长、尤其是母亲们,恨不能割自己的肉给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当然,割肉之说只是个比喻,但确实找不到更恰如其分的形容。
一般人的思想是,自己生的自己要负责:他一生运道最好能超越自己,即便他超越不了自己,也希望他最后算账算到老天头上、而不要算到自己头上。有这个初衷垫底,多数人都肯殚精竭虑地为自己生的付出。
只是付出多少及怎样付出,受能力限制,也有方案可选。如此便应运而生了所谓的富养穷养之区别。强调孩子必须富养的,都是中等收入家庭,富人穷人都没有这种意识,富人穷人都量力而行,不纠结则个。
富人和穷人的量力而行也有区别。同样是为让孩子领悟到自我奋斗之必须,富人会刻意为孩子制造身心锻炼机会,穷人会努力让孩子看见比他家好的生活。宗旨都是想令孩子突破先天拥有之束缚,后天能上进。
然而,孩子是不是上进的料,跟家庭有关,但关系并没大过他个人的宿命。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都是大写的人物;盛宣怀十六个子女却多半没能善终,尤其八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惨,盛家难道没有富养女儿吗?
所以身为父母,教养子女可以认真,过于认真倒也没必要。因为他若是废柴,你无论怎么使劲浇灌他,他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摊上废柴儿女,你还是多挣钱攒钱为妙,他将来就靠你留下的钱活久点、活滋润呢。
也所以,为子女教育投入的经费,要有所控制。既不能特别吝啬于这项开支,也不能不计成本地有求必应。针对事主的具体情况,就是参照其他租房走读生的花费,取中等水平便可,别给他太多,也别给太少。
如果孩子天生大手大脚,花钱全凭爱好,你给他再多生活费,他都不够花;如果孩子从小就是个爱存钱的小精明,多给他钱也无妨,不过是让他提前练习掌控财产。但不要让读书郎去打临时工,何必没苦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