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每个家庭中,父母都怀揣着最纯粹、最深切的爱,总是想尽办法为孩子精心营造一个健康、快乐且充满爱的成长环境。我们深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像肥沃的土壤,能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助力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然而,孩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其间每一步都可能面临不同的状况与抉择。在这漫长而又关键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教育的智慧,关注那些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关键要点。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分享教育孩子的“12法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归属法则: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哪个家长不盼着能给孩子打造一个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呢?这份期望,几乎是所有为人父母者内心深处最朴素、最真挚的愿望。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总是尽如人意,不少家长虽怀揣着这份美好期许,却苦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引导,不知该如何将这份心意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

就拿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陷入了过度溺爱的误区。对孩子百般娇惯、事事顺从,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容易养成任性、自私、依赖等不良习惯,这无疑与家长们创造健康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有一些家庭,父母之间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家庭氛围剑拔弩张;或是由于各种原因,家庭长期处于破碎、分离的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避免的家庭变化,如父母离异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家庭的变化。

同时,要避免采取疏于管教、过度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错误的教育方式,更不能因为家庭破裂而将负面情绪迁怒于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家庭变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满怀希望,这是为人父母者最本真的情感。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家长却未能将这份希望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反而将其演变成了沉重的压力。他们一味地强调目标、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成长的过程,使得孩子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家长那份潜藏的希望,只看到无尽的要求和苛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优秀的家长深谙教育之道。他们明白,在孩子取得进步、表现出色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是多么重要。“干得好!”“太棒了!”这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自信地迈向未来。而当孩子遭遇挫折、表现不佳时,优秀家长也不会一味指责,而是善于用鼓励的话语为孩子点燃希望的火种。“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下次一定能行!”这样的话语,能让孩子在困境中看到曙光,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前行。

不可否认,高标准、严要求也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家长只专注于找差距、挑毛病,过度强调这些标准,就会适得其反。孩子会在一次次的否定中,逐渐失去信心和动力,心中的希望被无情扼杀,变得灰心丧气。

家长应该明白,希望法则的关键在于引导和鼓励,而非单纯的施压。只有让孩子在希望中成长,他们才能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力量法则:

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与孩子相比,在体力、智能和经验等方面往往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让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与一个稚嫩的孩童在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中一决高下,这样的较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平性,即便最终大人获胜,也难以赢得真正的光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人与孩子之间不能有任何形式的互动与竞争。事实上,在一些特定的项目上,如下棋、绘画比赛等,大人与孩子同场竞技,既能增添生活的乐趣,又能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但关键在于,大人要明确这些活动的本质,不能将输赢作为唯一的目标。

在与孩子相处时,绝不能采用赌气、硬比的方式,因为对于心理和情感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孩子来说,“激将法”不仅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可能伤害到他们稚嫩的心灵,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成年人还应具备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孩子面前,我们并非永远正确,当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时,应及时、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和认错。如果家长总是知错不改,或者碍于面子不愿在孩子面前低头,认为这样做有失尊严,那么这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很可能会被孩子模仿。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变得固执己见,不懂得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引导。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让我们放下成人的架子,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用智慧和耐心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管理法则: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克制能力相对薄弱,难以自主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干扰。在此情形下,父母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与引导。

不过,这种管束绝非是专制独裁式的控制。父母不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随心所欲地安排他们的生活;更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方法,全然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科学的管束,应当是以亲情为纽带,充满人文关怀,既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需求,又遵循成长规律,以理性、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依靠。合理的管教与关怀,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安全,给予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持。当孩子遭遇困难和危险时,会毫不犹豫地向家长求助,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

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一切事务,如学业、兴趣爱好、日常表现等,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看似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实则可能让孩子产生误解。孩子会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在乎”,从而在情感上与家长逐渐疏远,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声音法则:

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对待孩子,是亲子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时,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相反,如果大人总是忽视孩子的声音,对他们的想法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也不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老师和榜样的双重角色。如果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缺乏耐心,总是粗暴地打断他们,或者嘲笑他们的幼稚言语,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这种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他们可能会变得不听大人的话,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讲话时难免会词不达意。这时,大人更需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用温和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与他们交谈。我们要用心去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因为任何粗暴的打断或嘲笑,都可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心灵。这种伤害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卑,羞于在人前开口表达自己;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此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榜样法则: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大多源自他们所处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这种影响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与价值观。

在孩子身边,父母、兄姐、亲友、师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教材,时刻对孩子产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其中,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尤为关键。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成为女孩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塑造着她们的温柔、细腻与坚韧;父亲则以自己的担当、勇气和智慧,为男孩树立起榜样,引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子汉。

除了家庭内部的榜样力量,我们所交往的社会关系以及孩子常去的场合,也不容忽视。对于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需要格外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形象。这些偶像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认知和选择。

倘若发现孩子误交损友,家长切不可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孩子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之所以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或许是因为搬家、转学等环境变化,让他们在新环境中难以迅速找到朋友,从而陷入孤独的困境。此时,家长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与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

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到家中做客,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为他们解释。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考,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

慎用惩罚法则:

孩子在犯错中逐渐成长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

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而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写字、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写字、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日后一做这些事他们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很容易造成心理阴影。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可能因为无知无畏惹出一些麻烦,或是突发奇想想要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很多时候,连我们成人自己都没搞清楚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危害,就匆忙地对孩子横加指责或强行阻止。这样的教育方式,又怎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呢?

若想让孩子真正接受我们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周密思考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仅凭一时的情绪或片面的认知就做出判断。在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不妨从可能产生的后果入手,无论是好是坏,都坦诚地和孩子分析。比如,告诉孩子如果做了这件事,可能会收获哪些积极的结果,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哪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通过这种“晓之以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自然会从中领悟到该不该这样做。

需要明确的是,后果并不都是负面的。家长凭借着比孩子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往往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上,比如选择兴趣专长、申报学校等重要时刻,家长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前对相关领域的前景进行一番调查和研究。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潜在能力,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建议和鼓励,引导孩子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家长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如果只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就立刻让自己的孩子跟风,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这种所谓的“后果分析法”不仅毫无价值,还可能会耽误孩子。

规矩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坚守道德与法制底线,其实并非难事。如今,法制教育早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孩子们自幼便接受着全方位的熏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心中逐渐构筑起一道清晰的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家长,促使家长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倘若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很容易就会目无权威,变得肆意妄为、毫无规矩可言。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会不自觉地学习家长的行为模式和处事态度。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和规则缺乏敬畏之心,随意践踏,孩子又怎会将这些准则放在心上呢?

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遵纪守法、正直善良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延迟满足法则:

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能吃到1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2粒。有些孩子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过了漫长的20分钟得到了2粒糖。

经过多年跟踪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选择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3分钟游戏”,找来沙漏跟孩子约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3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3分钟,正是孩子专注的时间。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他们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延迟一会儿满足他们,减少诱惑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这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

如果无法“避免”“减少”某种诱惑,那么请不要立刻做决策,而是“推迟”一下,留点余地。比如,给孩子制定一个购物规则:不在第一次看到某个商品时就购买,下一次再看见依然很想要,我们可以再商量购买。

二十码法则: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意思是说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

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的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