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和一位学员交流中,初中孩子有点接受不了自己成绩差,情绪有些内耗。
爸爸为了安慰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成绩好的也不一定好。
爸爸初心是为了让孩子心理好受点,不要太在意成绩,考不好也没关系,结果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孩子说,既然这样,那努力学习还有啥意义,反正学习好也不一定好。
我们和青春期孩子沟通,我们一定要集中在这件事上沟通。不要为了让孩子好起来和其它事情挂钩,否则就像上边一样,坑越来越多,最后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你多提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一种不好受的感觉具体化。
你想的自己能考好,结果事实测验比较差一些,是不是心理有些落差,不好受?
如果用10分表示努力程度,你觉得自己努力了多少分?
那你接下来打算怎样做呢?
你是不是觉得同学考得好,你心理有些不平衡,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呢?
就这样针对这件事展开讨论,你和孩子讨论的过程中,孩子情绪平复,也慢慢对自己有了认知。
02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千万不要给自己挖坑
我的一些学员,给自己挖坑,说硬话办软事,自己打脸。
有位学员因为手机问题和孩子争吵,后来她说了一句硬话,如果下次让我逮住玩手机,我就赶你出家门。结果孩子又一次在被窝玩,被逮住了。
孩子起床穿衣服,然后说不用你们赶,我现在就离家出走,半夜三更地,孩子那架势就要出走。
妈妈赶紧软下来,央求儿子不要走。
有些父母说,我再也不管你了,不理你了,这些你能做到吗?
咱们做不到的不要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吃这一套,会和你对抗到底。最后服软的还是父母,何必给自己挖坑呢?
03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和任务。
以下是这些阶段的详细描述:
婴儿前期 (0~1.5岁):主要冲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发展任务:培养对看护者及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
婴儿后期 (1.5~3岁):主要冲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发展任务:学习自主行动,形成自主感。
幼儿期 (3~6岁):主要冲突:主动与内疚。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通过行动实现目标。
学龄期 (6~12岁):主要冲突:勤奋与自卑。
发展任务:通过学习和工作获得成就,形成能力。
青春期 (12~18岁):主要冲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建立积极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18~30岁):主要冲突:亲密与孤独。
发展任务: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避免孤立。
成年中期 (30~60岁):主要冲突:繁殖与停滞。
发展任务:在职业和家庭中成就,避免停滞。
成年晚期 (60岁以后):主要冲突:自我完善与绝望。
发展任务:回顾一生,接受生活,避免失败感。
这些阶段不仅涵盖了从出生到老年的生活历程,还强调了每个阶段特有的心理社会任务和挑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发展的框架。
我们来看青春期这个阶段: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通俗理解就是:我是谁?我如何去认识我自己?我要做什么? 我为谁做?谁对我是重要的?在社会上应该占有什么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怎样生存下去?
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清晰,混乱阶段。
所以父母要言行一致的表达,内外一致的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