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假期,很多孩子都觉得,假期就应该放松一下;家长也会认为孩子累了一个学期,适当放松下是应该的。
等到假期结束才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抵挡得住网络的诱惑。一旦沉迷,戒掉真的很难。
一方面,是现在强大的网络算法会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你持续刷下去。
另一方面,看手机的时间久了,大脑适应了懒散的节奏,背诵、做题都需要动脑,每一次启动都很费劲。
学习状态一旦掉线,再让孩子长时间坐下来学习就很难了。
家长这个时候意识到严重性,想管,会发现自己的话已经不好使了。
在当今这个时代,想把孩子跟手机隔绝是不现实的。
孩子根本离不开手机,假期也需要上网查资料、交作业、打卡等等。
所以,不管家长怎么监管,只要孩子有心,都阻挡不了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玩手机。
与其严防死守,反倒激发孩子的叛逆心,家长不如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深层次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研究显示,孩子网络成瘾,主要是因为现实世界过于无聊或压力过大。他们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自由、松弛、成就、快乐。想要让孩子不沉迷网络,家长就要帮孩子疏解压力。
我们通过观察、和孩子聊天,去清楚了解孩子的担心和恐惧,压力来源。再从这些层面,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去帮孩子卸下压力,释放焦虑。
让孩子明白,不管他表现如何,考好考坏,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也会永远支持他,相信他。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密不透风的压力走出来,不至于总想逃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
有了内心的平静,孩子的大脑才会真正启动,主动思考自己想怎样度过当下,去获取一个怎样的未来。
帮孩子规划好日常,达成约定协议,以达到规律作息和运动的目的,变相减少手机使用。
我们可以用置换的方式,把他大部分的时间填满。比如和孩子达成协议:
第一,每天规律作息,完成作业,不准熬夜早睡早起。
第二,每天都要走出家门,去做一项运动,跑步、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任选。
第三,家务要承担一些,比如洗碗或扫地、擦地归他。
做到以上这些,再玩手机。
人越呆越懒,越呆越不爱动。一旦体验到了运动分泌的多巴胺,就会减少对网络的依赖,这是有科学研究证实的。
此外,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对大脑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天写写作业,运动运动,做点家务,再看手机,时间和精力都大幅减少,等于变相控制了他的使用时间。
在这种规律的时间安排下,精神状态就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注意力也自然而然从手机、网络中转移了。
把管理娱乐时间和安排学习计划的权力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从“他律”变为“自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有些沉迷,是因为逃避压力,而有些沉迷,更像是跟父母对抗,争取自主权。
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后,你就会明白,他们想要的,是自己说了算。
所以,家长不管是讲道理,还是监督打骂,都无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只要是父母逼着他放下手机,不是他自己愿意放下手机,手机这个问题就不能彻底根治。
我们把孩子当一个成年人,传递给他人生的真相:
现在网络的吸引力太强大了,妈妈这边说你,那边自己也忍不住刷短视频。想戒掉网络,太难了。
但是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也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比如我,如果我能做好工作,照顾好你,剩下的时间我可以自由支配。
你作为学生也是,如果你能尽到一个学生的本分,好好学习、完成作业,再取得一个差不多的成绩,那么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没理由说你,对吧?
通过这样的聊天和深度沟通,让孩子逐渐领会:
人要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再做自己想做的。
让孩子自己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具体怎么写,不要管,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就行。
我们作为家长,要行使监督和提醒的职责,但把具体安排的权力给孩子。
这种高度自由的体验,会带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感受。他以前好像是个罪犯,被人监督,自己还做不到,越来越不自信。
现在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能合理利用时间,手机也玩了,学习也不耽误,家长也满意,简直太舒服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过:
通过良好的监督和激励,人们能够实现更多潜能。
而自律往往是以他律为基础,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想让孩子真正不再沉迷,自觉自律,家长要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蜕变为旁观者。
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就被我们一点点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