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接触休学厌学的孩子多了,我发现一些孩子的父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趋同。
很多人出身乡村或小镇,靠学习改变了命运,一路走来,到大城市扎下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们大多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生活余裕,只是孩子的学习让人头疼。
这些父母还有一个类似的地方:
至少从孩子小学起,就各种报班,英语、奥数、特长班,周末两天,往往只有半天休闲时间,寒暑假更不浪费,玩上一两周就可以了,其余时间都会安排上课。
但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多鸡娃,只是觉得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多学点,提前学点,孩子成绩好,他自己也开心啊。再说,不学习,时间都用来玩,那多浪费啊。
而他们的孩子往往也有类似的情况:小学成绩一般还不错,到了初中、高中就有些疲沓了,开始出现厌学、休学问题,有些还伴随着亲子关系紧张。
这些父母大多有一个困惑:
我当年也没怎么让父母督促,自己就知道用功,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什么都不用他们操心,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怎么就做不到呢?
父母们很焦虑。
在焦虑背后,我看到的是恐惧。
02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父母。
我们小时候,父母那一代,包括祖父母那一代,还没这么鸡娃,但是普遍很重视另一个问题——吃饭。
他们总是劝孩子多吃点,看着孩子大口吃饭就打心眼里高兴。
明明很正常的身材,他们会觉得这孩子太瘦了。在他们眼里,孩子吃得白白胖胖的才好看,显得有福气。
看上去一个重视吃饭,一个重视学习,两者不沾边,但本质却是近似的。
都是匮乏导致的恐惧在驱动。
上一代父母,以及上上一代父母,大多经历过食物匮乏的年代,饿肚子的体验深入骨髓,哪怕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不会饿肚子了,但对饥饿的恐惧一直还在,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他们希望孩子多吃一点,再多吃一点。
他们总担心营养不良。
他们积攒很多瓶瓶罐罐塑料袋,东西用旧了舍不得扔,“留着吧,不定什么时候还有用”。
不管是食物在身体里的堆积,还是物品在房间里的堆积,都是对匮乏的反向形成,都是恐惧的驱使,最底层都是生存焦虑。
03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饥饿,也就没有对食物匮乏的恐惧,所以对食物看得比较平常,没有父母那代人对吃得白白胖胖的执着。
但是,我们这代人,有着另一种生存焦虑。
记得一位70后的朋友讲过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农村,初中之前,他对学习没什么感觉,就是随大流。初二那年的暑假,他在玉米地里干农活,天气闷热,地里更是不透风,玉米叶子把皮肤割出一道道血痕,被汗水腌得生疼。
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他这辈子可能就要在地里干农活了。
这个顿悟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他开始拼命学习,考上了大学,最后在一线城市扎根。
这个朋友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很多70后、80后,不管是来自乡村还是小镇,都靠学习改变了命运。如果没有考出来,他们可能终其一生就在家乡重复着祖辈的生活。
这个动力驱使着他们,也塑造了他们,他们很要强,很上进,很优秀。
但在上进和优秀的背后,还是恐惧。
这种恐惧是:如果我不这么努力,我就会一落千丈,跌落到底层,就会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虽然他们在意识层面也知道,如果不努力,自己也不会有生存问题,但在潜意识层面,恐惧还是牢牢地攫住了他们。
他们不敢不努力,不敢停歇——一旦停下来,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不是现实,却是他们的心理现实。
所以,他们会很看重孩子的学习。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发展路径是有效的,他们希望孩子也能复制自己的成功。
另一方面,他们把底层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担心他们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会一无是处,无法自食其力。
这和千方百计喂孩子多吃饭的父母,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
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04
然而,下一代孩子和我们这一代孩子也有相同之处。
我们这一代孩子没有经历过饥饿,所以对食物看得平常,没有对食物匮乏的恐惧。
下一代孩子一出生就拥有了父母奋斗了半辈子积累的优裕生活,他们对所拥有的一切习以为常,没有对跌落阶层的恐惧。
生来就有的,再怎么说教,也无法对匮乏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就像我们对父母对食物的看重不以为然一样,孩子对我们拼命努力换来的好工作好生活也不以为然。
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潜意识里也认为一直都会有。
他们不缺,何来恐惧?
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套理念对我们有用,对孩子是没什么用的。
他们会认为,努力这么多年换来的好生活,我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了吗?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
如果父母固守这个理念,孩子就会有无意义感——这个目标是父母的,不是我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05
我们这一代,还有之前的数代父母,努力的动力往往来自恐惧。
就像一个人被老虎追赶,生命受到威胁,他能不拼命跑吗?
现在的这一代孩子,物质生活富足,他们不再为恐惧所驱动,不再为生存而焦虑。
旧的动力系统不管用了,孩子需要找到新的动力系统。
他们渴望成为自己,渴望自己的生命被兴趣和热爱点亮,被意义感、价值感、成就感充盈。
这是这一代孩子的课题。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内在的恐惧,处理自己的焦虑——孩子的课题也在倒逼着我们系统升级,促使我们给自己松绑,活得更开阔,更有觉察。
否则,我们和上一代父母追着孩子喂饭,孩子吃饱了还要再喂一口,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