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留言说孩子们的圈子那么小,除了考试就是考试,怎么能写出新颖呢?我个人认为,素材老套很正常,如何脱离俗套才是努力的方向。
下面这篇范文,主题就是我们常见的母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母亲默默付出的情感。
就是如此常见的素材,却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平凡场景升华为诗意叙事,变得与众不同。
一、范文示例:
那天清晨,请假单在书包里一路窸窣作响。我捂着发烫的额头推开家门,却没想到推开的是另一个秘密。
餐桌上孤零零摆着一碟咸菜,暗褐色的萝卜干蜷缩在青花瓷盘里,像被遗忘在冬天的枯叶。我愣住了,这和我记忆中的餐桌截然不同——往日这时候,该有冒着热气的香菇鸡肉粥,卷成花朵形状的金黄煎蛋卷,连咸菜都会切得细如发丝,缀着亮晶晶的芝麻。
冰箱门发出轻微的叹息。冷藏室里只有半盒豆腐,冷冻层躺着几颗孤零零的速冻水饺。我突然想起上周离家时,妈妈往我书包里塞的蜂蜜核桃:”这是你爸单位发的,带去学校当零嘴。”原来甜蜜的馈赠,是把苦楚都留给了自己。
厨房的玻璃窗蒙着薄雾,水槽边沿结着暗黄的茶垢。我伸手擦拭时,忽然触到瓷砖上细密的裂纹——那是去年除夕妈妈炸春卷时,油锅突然迸溅留下的痕迹。那天她手背烫得通红,却笑着把金灿灿的春卷码成宝塔:”趁热吃,凉了就不脆了。”
窗外的柳树开始飘絮,像妈妈围裙上总也拍不净的面粉。我终于读懂了她围裙口袋里的秘密:每次买菜回来,她总会变魔术似的掏出草莓或枇杷,说是”刚好碰上打折”。现在我终于明白,那些”刚好”里藏着多少精打细算的温柔。
傍晚,楼道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我躲进房间,听见妈妈轻手轻脚地收拾餐桌。她拿起咸菜碟时,瓷盘与玻璃桌面轻轻相碰,发出露珠滚落荷叶般的清响。这声音让我想起童年发烧的雨夜,她整夜用毛巾给我降温时,水盆里荡开的涟漪。
第二天清晨,餐桌上摆着金黄的煎饺和雪白的豆浆。妈妈鬓角沾着葱花,笑着说:”知道你回来,特意早起包的。”我低头咬开饺子,韭菜的清香在齿间漫开,混着眼眶的温热,成了最难忘的滋味。
原来母爱是道奇异的算术题。她在咸菜里减去自己的春天,却在红烧肉里加上全部的温度;她把速冻水饺留给自己,却把现包的饺子变成清晨的惊喜。这加减之间,是永不枯竭的爱的泉眼,在岁月里汩汩流淌。
写作点评:
首先,文章的结构。
开头从生病的场景切入,带出家庭的变故,然后通过对比餐桌上的变化引出回忆。中间通过冰箱、厨房的细节,将细腻的观察逐步展开,层层递进,让读者跟随叙述者的视角逐渐理解母亲的付出。
第二,语言方面。
文章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比如将咸菜比作“被遗忘在冬天的枯叶”,冰箱门“发出轻微的叹息”,妈妈的围裙上的面粉像“柳树飘絮”等等。咸菜如“被遗忘在冬天的枯叶”,与煎饺的“金黄”、豆浆的“雪白”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反差。咸菜象征母亲的自我压缩,而热食则象征她对“我”爱的极致舒展。又如,瓷砖上的裂纹是油锅迸溅到母亲的伤痕,也是“春卷脆响”的记忆载体;冰箱的叹息与围裙上的面粉,这些磨损的痕迹也被转化为母爱的载体。把琐碎日常具象化,没有假大空的说教,只有历历在目的画面。
第三,情感表达。
作者没有直接赞美母爱,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场景来间接表现,比如母亲塞蜂蜜核桃、谎称打折买水果、烫伤后仍坚持做春卷等。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白的叙述更打动人心,避免了陈词滥调,让情感更真实、细腻。
第四,意象的运用。
咸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象征着母亲的牺牲和节俭,而结尾的煎饺则代表母爱的温暖和奉献。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同时,时间线从清晨到次日清晨,形成一个闭环结构,象征着母爱的持续和循环。
第五,对比手法。
比如咸菜与煎饺的对比,速冻水饺与现包饺子的对比,以及过去和现在餐桌的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母亲在物质上的自我牺牲和对孩子的慷慨。这种对比强化了主题,使母爱更加鲜明。
第六,感官描写。
文章中视觉(青花瓷盘、金黄煎饺)、触觉(瓷砖裂纹、发烧时的毛巾)、听觉(瓷盘碰撞声)、味觉(韭菜清香)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让场景更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七,叙述视角的选择。
以孩子的视角逐渐发现母亲的付出,这种成长过程中的顿悟让故事更有层次。还有,时间的选择,从生病回家到次日清晨,短暂的时间跨度内浓缩了多年的回忆,这种叙事紧凑而有效。空间上抽屉式场景切换,从清晨到次日清晨的24小时里,通过“冰箱—水槽—围裙”,将多个温暖回忆片段,压缩在这三个场景里。如果改成三个片段式作文,加上三个小标题,仍然是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