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金奖范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现精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同步作文”征文活动金奖作品,供大家学习借鉴。

金奖作品

01

关于“刘”姓的历史渊源与现状研究报告

刘子辰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

一、研究目的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刘”姓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其姓氏起源、发展脉络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揭示“刘”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姓氏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族谱资料及现代人口普查数据,对“刘”姓的起源、演变及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刘”姓的现状特征。

三、资料整理

1.历史渊源:“刘”姓最早源自尧的后裔刘累,因此刘累被尊为刘姓的得姓始祖。刘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汉朝时期,刘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国姓。此后,刘姓逐渐分布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和族群。

2.现状特征:截至目前,刘姓人口数量庞大,约为800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38%,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四。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江西、山东和河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此外,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等省份的刘姓人口也占据一定比例。

在文化传承方面,刘姓拥有丰富的宗亲文化和历史遗迹。例如,位于鲁山县的中华刘姓始祖苑,供奉着刘姓始祖刘累,成为刘姓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此外,各地刘氏宗祠、族谱等文化载体也体现了刘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刘”姓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刘”姓作为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刘姓人口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3.刘姓在各个领域均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姓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持。(指导老师:侯彦艳)

02

关于黄河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申玄烨

南京市觅秀街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条河为什么叫黄河呢?黄河流过哪些地方?黄河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黄河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询书籍

2.网络资源查询

3.询问懂得历史和地理的人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类别/来源》: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水中带有大量泥沙,水色尚黄,故有“浊河”之名。到东汉时,才有“黄河”这一名称。

《流经地区》:黄河从上游到下河,直至入海,一共流经九个省区,分别是: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黄河带来的好处》:中国黄河作为亚洲最长的河流和中国的母亲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灌溉了中国的大片农田。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带来的坏处》:①历史上,黄河每次决口,都会淹没大量土地,毁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②黄河每次决口之后,都会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这样会导致土地出现大量的沙土,促使土地出现贫脊的状况。

四、研究结论

1.黄河因为带有大量泥沙,使河流颜色变黄,所以称为黄河。

2.黄河从青海源头出发,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直至大海,经过9个省的区域。

3.黄河虽然给我国带来经济提升,但也带来了经济损失。黄河灌溉了中国7590万亩土地,占全国的9.7%。但同时因为洪水治理不当,决口时会淹没大量土地,导致无法耕种。(指导老师:刘伟)

03

关于“于”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于嘉一

廊坊市第十五小学

一、引言

“于”这个姓氏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和我的一位同学都以它为姓。我曾好奇,“于”姓究竟源自何处?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如今姓“于”的人又有多少?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对“于”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各类书籍和报刊,寻找关于“于”姓的历史记载和名人故事。

2. 询问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对“于”姓的认识和了解。

3.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最新的关于“于”姓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据史书记载,“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武王克商后,将他的第二个儿子邗叔封在于国,其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形成了那姓;有的去掉双耳刀,形成了于姓。这一脉承袭下来,构成了于姓的主要来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姓“于”的名人辈出。三国时期的于禁,是曹魏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五子良将”之一;南北朝的于谨,是北朝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以其智慧和谋略著称;唐朝的于志宁,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明朝的于谦,是民族英雄,被誉为“西湖三杰”之一。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姓“于”的人数达到了1141万人,位列所有姓氏的第28位。这一数字显示了“于”姓在中华民族中的广泛分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四、研究结论

1. “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主要源自周武王的第二个儿子邗叔被封在于国。

2. 历史上,姓“于”的名人众多,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姓“于”的人数众多,达到了1141万人,位列所有姓氏的第28位,显示了“于”姓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次研究,我对“于”姓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为能拥有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众多名人的姓氏感到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珍视与同学之间的缘分,因为我们都姓“于”,都承载着这个姓氏的历史和荣誉。(指导老师:刘海英)

04

“苏”姓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苏伟豪

酒泉市西大街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乡有不少人姓苏,我有几个朋友也姓苏。于是我思考:“苏”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苏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苏”姓主要分布地是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苏”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阅读相关书籍。

2.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

3.询问身边的人。

三、历史发展

(一)苏姓起源

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

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北魏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均有改汉族苏姓者。

(二)苏姓图腾

苏姓图腾为一象形苏(稣)字。图上为苏草符号;图下,左为吊于火上之鱼(鱼眼不闭,义在清醒);右为一株谷物。显示出神农氏半农半渔,苏氏先民以苏草醒人的意象。

(三)苏姓发展

苏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时,出现苏忿生。他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

唐朝,苏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

宋元明六百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清朝,苏姓人已广布中国。

(四)苏姓现状

近代以来,苏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现代,苏姓分布最广的省份是广东。

(五)苏姓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苏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苏姓的名人有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大臣苏武、北宋词人苏轼、苏洵、苏辙,数学家苏步青等。

四、研究结论

1.苏姓是古老的姓氏,它的起源来自于苏忿生。后来,一些外族,为了汉化,改姓为苏,让苏氏人口数量得到壮大。

2.历史上苏姓的名人有许多,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历代名人有173位。

3.现代,苏姓分布最广的地方是广东。(指导老师:吕美芳)

05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馨予

阜阳市颍州区东清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张,我有几个朋友也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找资料。

2.询问家中长辈。

3.查阅书籍。

三、资料整理

(一)“张”姓来源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一314年)建立前凉国。

(二)历史名人

张三丰是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开山祖师、三丰太极拳祖师,也是龙行书法创始人。他提出“福自我求、命自我造”的人生真谛,历代帝王对他尊崇有加。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其先辈曾任过韩国国相。他自己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封为留候。张良在汉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现状

根据2023年最新数据: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9580000人。

四、研究结论

1.“张”姓源于前凉国(255年~314年)皇帝的姓。

2.历史上,“张”姓名人人才辈出。有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开山祖师、三丰太极祖师,也是龙形书法的创造人张三丰。有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成为皇太子的张良。他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

3.2023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姓,“张”姓排名第三。(指导老师:席振秋)

06

关于汉字谐音的研究报告

王书恒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表达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活学活用的现象,比如谐音在各个领 域的运用。那么什么是谐音?谐音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谐音有什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展开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询资料。

2.记录生活发现。

3.查阅相关书籍。

4.请教身边的人。

三、资料的整理

1.古诗词中使用谐音的现象。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谐音字表达含蓄而更深层次的意思。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中的“丝”与“思”双关,表达了漫 长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诗人将“晴”和“情”巧妙地替换,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情感。

2.对联中使用谐音字的现象。如“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 表面上写的是莲子和梨儿的味道,实际上通过谐音表达作者即将离别儿子内心感到无比酸楚的情感。

3.文学作品中使用谐音的现象。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其谐音为“真事隐 ”“假语存”。文学作品中使用谐音既能表达心中所想,又能给读者想象空间。

4.歇后语中使用谐音的现象。如,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广告词中的谐音。比如,有些银行会用“助你一‘ 币 ’之力 ”作为广告词。999 感冒灵使用“敢冒”少年,方太抽油烟机用人间百“太”。商家通过谐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

四、研究结论

1.谐音字在古代诗词、文学作品和歇后语中使用较多,通过谐音字精巧的使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谐音字在语言中起到增强幽默效果,增加韵律感和促进记忆等作用。人们借助谐音的特点,创造了很多有趣的谜语、歇后语和广告语用于传统文化和娱乐活中。

3.谐音字在汉字使用和书写中存着一定的难度。由于同音字的存在,会增加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在正式书面语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谐音字,以确保语言的准确和清晰。(指导老师:曹海)

07

关于草书书法家的研究报告

李沛珊

临猗东康新教育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楷书或者行书,而草书已渐渐被社会淹没。那草书为什么不像行书和楷书一样应用广泛呢?写草书的书法大家都有谁呢?我们学习草书对生活有哪些帮助?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探究吧!

二、研究方法

1. 请教书法老师。

2. 上网搜索。

3. 翻阅书籍。

4. 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草书的优缺点:

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楷书更适合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输入及复制、传播,而草书在电子产品上很难快速输入,并且这种书法本身很难掌握,辨识度又低,不适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草书目前只流行于书法圈内。

第二,草书对书法技艺和格调要求很高,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书法技艺,它有着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草书因为独特的线条和结构,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历史名人: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喜欢饮酒,世人称他为“张颠”。他喜欢醉酒书草,挥笔大叫,用头沾墨,一气呵成。但并不是所有的酒鬼都是张旭,他因为无人可以媲美的书法造诣被称为“草书的天花板”。张旭与另外一名唐代的草书大家怀素被合称为“颠张狂素”。怀素是一名和尚,由于贫困,以木板替代纸张,最终木板都被擦透了。到了近代,一样有非常著名的草书大家,如齐白石、于右任等。

草书的应用: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充满了艺术魅力,许多书法贴、装饰画上的文字都是用草书写成,在各种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草书作品也常常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结论

1. 草书难书写,难掌握,艺术感强,主要在书法圈内流行。

2.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用头书写,与怀素和尚并称“癫张狂素”,近代也有齐白石、于右任等草书大家。

3.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充满了艺术魅力,应用于艺术展览等方面。(指导老师:胡洁)

08

关于楷书历史的研究报告

梅冰若

东康新教育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楷书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字体,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端庄雄伟。楷书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哪些楷书书法家?楷书现在有什么用途?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楷书的历史与现状做了一些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网络上查询资料。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始于汉末,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时期,按照时期划分,可以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其中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楷书性质并不成熟,所以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对后来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楷形成于唐代,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是唐代标志性的成就之一。

2.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他们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唐朝颜真卿: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唐朝柳公权:其楷书清健逎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四大楷书,便是楷书书法家的代表。

3.艺术价值:

楷书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由于楷书具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故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四、研究结论

1.楷书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时期。

2.历史上楷书的书法家云集,其中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是楷书书法家的代表 。

3.楷书有极高艺术价值,能陶冶情操,使人身心舒展并被广泛运用在了各种领域。(指导老师:邸亚芬)

09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仇玥滢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

一、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姓“陈”的人似乎格外常见。那么,这个“陈”姓的起源是什么呢?历史上又有哪些与陈姓相关的杰出人物呢?而在现代社会中,“陈”姓又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番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陈”姓的历史和现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查阅古籍和历史文献,以了解“陈”姓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与陈姓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迹。

询问身边的陈姓人士,了解他们对家族历史和现状的看法。

三、资料整理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我整理出了以下关于“陈”姓的信息:

(一)历史起源

“陈”姓的起源可追溯到周武王灭商后,他追封前代圣主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将陈地分封给他,建立陈国,并让他奉守舜的宗祠。因此,妫满的一些后代便以国为姓,姓“陈”。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因帝王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姓“陈”的情况。

(二)历史名人

“陈”姓历史名人众多,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秦朝农民起义将领陈胜,他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西晋史学家陈寿,他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他的诗歌作品如《登幽州台歌》等,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被誉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三)现状

据统计,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中,“陈”姓人口数量位居前五,显示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分布和影响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陈”姓家族也在不断地繁衍和壮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杰出人才。

四、研究结论

“陈”姓起源于国姓,同时也有帝王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的情况。

陈姓历史名人辈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陈”姓人口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不断有新的杰出人才涌现。

通过这次研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姓氏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指导老师:黄靖蕾)

10

关于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

李婧涵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

一、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错别字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以期找到答案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研究方法

1.街头实地调查。

2.网络资料搜集。

3.班级同学采访。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街头实地调查

在街头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两大类错别字现象:

商业宣传类错别字

商家为吸引顾客,常常在广告牌上使用错别字,以达到独特、醒目的效果。例如,将“天长地久”中的“久”改为“酒”,或是将“卤味一号”中的“味”改为“班”。这些错别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顾客的注意,但也造成了语言使用的不规范。

无意识错别字

部分商家在书写过程中,由于对字形不熟悉或粗心大意,导致出现错别字。例如,将“炒饭”中的“炒”误写为“抄”。这类错别字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商家对文字规范的忽视。

(二)网络资料搜集

在网络世界中,错别字现象同样普遍。其中,以手机弹幕、流言中的同音错别字最为突出。这些错别字往往是由于用户直接使用语音转文字功能而产生的,不易被发现。此外,一些视频制作者为了省时省力,也常常使用语音输入功能进行字幕编辑,从而增加了错别字的出现概率。

(三)班级同学采访

通过对班级同学的采访,我了解到同学们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字形掌握不牢固,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懒得查字典,直接随意书写,甚至创造出新的“字形”。

书写时粗心大意,未能仔细检查,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错别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普遍存在。商家为追求广告效果、网络用户为省时省力以及小学生因对汉字掌握不牢固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错别字的出现。这些错别字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规范使用,也可能给他人带来困扰和误解。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错别字的防范和纠正。商家应自觉遵守广告法规,规范使用汉字;网络用户应提高语言素养,避免使用错别字;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小学生的汉字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字形和字义。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为预防不规范汉字现象贡献出我们的力量。(指导老师:黄靖蕾)

11

关于“邓”姓的调查研究报告

邓翊凡

东莞市阳光魔法文学素养中心

一、提出问题

我姓“邓”,周围的家人与亲友,许多人都与我同姓。这个姓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找关于“邓”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等资料。

2.向身边的亲友询问关于邓姓的家族故事和传统。

3.翻阅历史书籍和资料,查找关于“邓”姓的详尽记载。

三、资料整理

据记载,“邓”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是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二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仲康封其庶出之子于邓,子孙以故国为姓。

经过资料整理,我发现邓姓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80位,而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中,它已经跃升至第26位。在2019年公布的全国百家姓排名中,邓姓更是高居第15位,是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的姓氏之一。

“邓”姓的名人辈出,他们的成就和事迹为邓氏家族增添了无数光彩。

1.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2.邓石如: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书法成就尤以篆书为最,篆刻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邓禹:东汉时期的大臣,明帝即位后任太傅,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他的智慧和才能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邓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大夫,他反对礼治,主张法治,是法家思想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

邓氏家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的姓氏之一,邓姓家族名人辈出,作为邓氏家族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和骄傲。邓氏名人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将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品德、有才华、有担当的好少年,为邓氏家族争光添彩。(指导老师:马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金奖范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