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跟孩子说了上百遍“赶紧做作业”,他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又偷偷玩……
很多家长会烦:到底怎么说才管用?
但真正的问题是:你说得太多。真正能打动孩子的,不是话语,而是“场景”。
那些最有力量的教育,往往是悄悄发生的。比如,今天我想说的“仪式感”。
01
说教的尽头,是孩子的“自动屏蔽”
曾经做过一次线上调研,问家长:“你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78%的家长选择了“说服教育”。这是最熟悉、最顺手、看起来最“理性”的方式。
可问题是,说教常常只停留在“嘴对耳”,而没有进入“心对心”。
比如:
“别玩手机了!”“快去写作业!”“你这样怎么考得上好学校?”
这些话听多了,孩子就像开启了“自动降噪”功能——点头、敷衍、内心毫无波澜。
你以为他说“好”,是听懂了;但其实他只是“熬”过去了。
02
想让孩子听进去,得他自己悟
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他的内在动因和感受。要真正改变他的行为,不是靠高压的说服,而是要帮他建立自己的“理解系统”。
就像你告诉孩子“阅读很重要”,他可能知道,但不一定相信。
可如果他在某次家庭阅读夜中,读到一本他喜爱的书,然后告诉你:“我竟然一口气读了40页,好看死了!”
这时候,“阅读很重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内化”的道理,才会真正改变人。
03
仪式感,是把“道理”变成“体验”的秘密武器
什么是“仪式感”?它不是隆重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氛围和互动,激发情感、强化记忆的方式。
举个例子:
在学校里,每周的升旗仪式,孩子们都会自动肃立、安静,谁也不会在那时候说笑。
没人“逼”他们,而是那个场合自带力量。
这就是“氛围的教育”,也是仪式感的魔力。
再比如:
有的学校请毕业的学长回来讲学习方法。其实讲的内容家长老师早就讲过,但在“学长讲给学弟”的仪式中,孩子反而愿意听、听得进去。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
04
我和女儿坚持10年的仪式,
改变了我们父女的关系
我和女儿小D,有一个坚持了快十年的家庭仪式:在每年生日,我们互写一封信。
从她刚会写字开始就有这个习惯。
我的信会写她这一年的成长,夸她的细节,记我们共同的回忆,再写上我对她新一年的期待。
她的信常常让我破防。她会说:
“爸爸,不要急躁,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正在努力改变。”“谢谢你陪我参加演出彩排,那是我特别特别安心的时候。”
没有说教,没有命令,只有一种温柔的心灵对话。
她在信里成长,我在信里学会慢下来。这一封信,每年都成了我们之间的一次情感“再连接”。她会期待,我也会期待。
05
儿童成长的每个关键点,
都能用“仪式感”来放大影响
你有没有想过?
其实很多你想教给孩子的“好习惯”,如果只是用说教,很难长久;但如果加上一点仪式感,孩子会主动、自豪地坚持下去。
比如:
想培养内驱力?做一个“挑战墙”,每天记录自己的微小突破;
想强化复盘习惯?每周五和孩子一起做“成长反思夜”,点个蜡烛,喝点热饮,一起写“这一周我最骄傲的事”;
想建立专注习惯?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专注角”,他每次去那里学习,都像开启任务副本。
孩子的内在能量,不是靠压出来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
提示!
关于“内驱力”和“五大核心思维习惯”的培养我把我和小D之前做过的很多家庭活动整理成了手册,发表在下面两篇文章中,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一定要看一看。不仅仅是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对于找到家庭的“仪式感”也非常有启发。
四周思维习惯养成 – 第二周·周一活动
内驱力:你拼命盯着,孩子却越来越佛?真正有效的内驱力培养是这样做的!(附35页实操指南)
思维习惯:学得慢、做题乱,问题根本不在学习习惯,而在这5个思维习惯(附培养策略)
06
如何打造适合自己家的“教育仪式感”?
别担心,它不贵、不难、不复杂。从这三方面入手就可以:
✅ 环境仪式感:空间影响心情
给孩子布置一个专属的学习角落,用上他喜欢的小物件,固定学习模式;
父母静静陪伴而不是碎碎念,就是最强的“专注氛围”。
✅ 时间仪式感:特定时间传递价值
在节日、生日、开学日、学期末这些时间点,选用合适的方式,比如写信、家庭会、小演讲来回顾和展望;
建立“每周一次特别时间”,比如周日早餐、睡前10分钟,成为稳定亲子时光。
✅ 活动仪式感:行为变得有意义
记录成就、设定家庭挑战、制定成长计划,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被动执行;
建立阶段性庆祝成长的活动,用相机、文字记录,并打印出来,来强化体验。
孩子的个性不同、家庭的情况有差别,因此,每个家庭的“仪式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模样。
关键不是复制别人的形式,而是根据这些原则,找到最适合你们家的节奏和方式。你不需要完美的执行,只需要用心的设计,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连接与成长。
D爸的话:
说教,是父母最容易走的那条路;仪式感,是最值得你花心思走的一条路。
从今天开始,试着少说几句大道理,多做几个“特别的场景”。
教育不是一场“谁说得多”的比赛,而是一次“谁更用心”的陪伴。
愿你和孩子之间的仪式感,不止于某一次的温馨,而是成为你们日常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