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越尊重孩子越任性,越来越多新一代父母掉进“尊重陷阱”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随着科学育儿深入人心,新一代的父母很多都选择了和上一代截然不同的育儿模式,争当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自我觉醒式父母。

新一代父母就像在养一个小时候的自己,询问孩子的选择和想法,让孩子参与家庭日常的决定,360度让孩子体验尊重式教育。

“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好不好?”

“这个棒棒糖已经吃太多了,我们不吃了好不好?”

“我们要看牙齿,张开嘴,让医生看一看好吗?”

生活中大小的事情我们都会问孩子的意见,但很多父母却发现越是尊重孩子,反而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放纵任性了起来;又或者是孩子越来越惧怕做选择,更加没有了主见。

新一代父母很容易掉进这样的“尊重陷阱”,明明“尊重”孩子最后却造成了亲子关系失衡,这种陷阱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选择过载」型尊重陷阱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其实他们并不适合做太多选择。

孩子的大脑特别是负责决策的前额叶尚在发展之中,过多的选择很容易造成孩子大脑的「选择过载」,反而会对孩子的决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为选择这件事情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决策需要是认知储备来完成的,并且在决策的同时会消耗身体和心理的能量,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研究表明,当消费者面临20-30种不同的产品进行选择时,反而他们的购买率不如只面对6种商品,并且买完之后还更容易后悔,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研究显示给孩子提供过多的玩具种类,反而娃没那么用心了,和每一种玩具的互动时间和玩玩具的方式都更少了。

不仅仅是选择的数量,如果我们大小事件都让孩子来做选择,选择过载就会导致决策疲劳,然后在压力下孩子们就很容易做出更差、更冲动和失控的决定。

小朋友们的小脑瓜确实能力有限,他们的大脑开始胡乱运行甚至直接卡机了。

「课题分离」混乱型尊重陷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事情是自己的课题,什么事情是他人的。

属于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就好,其实是不需要孩子参与的。

比如,上班就是家长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孩子可以做决策的对象。

没有做好课题分离,那么孩子也会混淆,认为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决定一切,会放纵和任性起来。

「权威缺失」型尊重陷阱

父母为了避免贴上“专制”的标签,错误追求孩子的天性,会过分的迁就孩子并且放弃必要的引导和规则。

给予孩子自主感并不等于放纵孩子。

父母也需要权威,这种权威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一种有原则的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安全的成长通道。

不是让孩子一味听话,也不是让孩子野蛮生长,而是在父母正确的约束和引导下培养一个有判断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尊重他人的个体。

「专制型」尊重陷阱

TED演讲里听到过一个记忆深刻的例子。

有一对母女,妈妈问小女孩中午想吃什么。一开始女孩并不想做选择,表示随便吧,什么都可以。但是妈妈很告诉她“你说了妈妈就带你去吃,什么都可以。”

小女孩非常开心再三确认“是不是什么都可以。”

得到了肯定答复后,她认真想了很久,说“我想吃盐酥鸡。”

妈妈却说,“宝贝,盐酥鸡很油,不健康,换一个。”

和大家想的一样,后来小女孩即使换了一个,妈妈依旧用各种理由否定了女孩的想法。

这种专制型尊重陷阱就如同一只披着“为你好”羊皮的狼,名为尊重,实为服从,其实本质上还是在控制孩子,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

长久以往,孩子很容易丧失自主决策能力,逃避做选择。

如何避免尊重陷阱?

做「权威型」养育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最理想养育方式是做「权威型」养育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ing),对孩子高回应的同时,也对孩子高要求:

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想法高度接纳的同时,又设定合理的规则和清晰的期望。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度过自我中心阶段后,5-8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也称为权威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提供明确的规则和界限更符合他们当下的思维发展,有利于认知的发展。

在有明确规则的环境中,也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会认为身处的环境是可靠的、不会轻易改变的。

真正的尊重是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同时承担引导和教育的责任。

 

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提供「决策辅助」

为了避免「选择过载」,我们每次可以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

在《环境中玩具数量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影响》这篇文章中,研究玩具投放数量对18-30个月幼儿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投放16种玩具,反而投放4种玩具时,孩子玩每种玩具的时间更长且会有更多的玩具不同玩法。

更少数量的玩具环境,更符合小年龄段专注力和创造力发展特点。

不仅仅是玩具,我们平时给娃提供选择时,选择一定要简单,要提供给娃必要的「决策辅助」,太多的选项反而会干扰孩子的选择。

可以尝试提供 2-3 个有限的选项,从而帮助孩子从最小的决策开始练习。

 

比如,让孩子选择食物时,问TA想吃什么,那么孩子可能会思考很久,并且也没有答案。

可以问,“今天中午想吃炖排骨还是炖牛肉?”

这样孩子的脑袋瓜能够更好的运转。

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1. 不适合做选择的问题

原则性问题

原则性问题还是需要家长主持大局,掌握决定权,比如安全规范类问题,带娃一定是安全第一位的,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内容,家长要严厉一些,孩子必须遵守;一起制定的家庭规则也需要家长来把控,如果不遵守就等于无效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也需要灌输正确的道德准则。

 

家长课题问题

如果是家长自己的课题,那么没有必要和孩子商量,比如上班就属于家长的课题,和孩子商量并不能改变事情的结局。

家长问,“爸爸去上班了好不好?”如果孩子回答不好,家长还得进行新的一轮劝说,并不会听从孩子的意见。

属于家长自己的课题,直接告知孩子就好。

2. 适合做选择的问题

可以共同协商的日常事项

对于不影响原则的日常生活安排,那么就很适合民主协商,比如规划周末家庭出游的目的地,那么我们就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给出几个备选的方案让孩子来决策;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提出计划的要求,比如告诉孩子需要车程1小时以内,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一起讨论和做决定。

无关痛痒的孩子课题问题

有一些小事情,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孩子能做决定的就可以完全听从他们的意见,比如今天想要用哪一只勺子吃饭,出门带哪一个玩具,穿哪一件衣服,这些我们可以给出选择的范围让孩子自主决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掉入了亲子“尊重陷阱”,那么恭喜你,说明你一定是个一直在不断学习,想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妈妈/好爸爸。

跳出“尊重陷阱”,父母们的挑战就在于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在帮助孩子探索和培养决策能力,建立决策信心的同时,也避免让孩子被一些不适合的选择所困扰和影响,对亲子关系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跳出“尊重陷阱”,也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课题。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越尊重孩子越任性,越来越多新一代父母掉进“尊重陷阱”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