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重点知识点核理
课文人物精神品质
《腊八粥》
八儿:天真可爱、聪慧狡黠、善解人意
(盼粥、分粥)善于观察思考、嘴馋
《鲁滨逊漂流(节选)》
鲁滨逊: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顽强生存,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具有辩证思维。
《骑鹅旅行记(节选)》
尼尔斯:
旅行前是一个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冲动莽撞、爱欺负小动物们的令人讨厌的孩子。
旅行后蜕变成为一个懂事、勇敢、有孝心、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敢于冒险、追求自由、有勇有谋、心地善良、有责任、有担当。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坚贞不渝、忠于革命、关爱子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全心去意为人民服务
类似的人物还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仇恨敌人、动作敏捷、战斗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科学家:善于观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表里的生物》
“我”: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
课文内容及说明的道理
《北京的春节》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腊八粥》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寒食》
表达了诗人对王公贵族特权现象的不满和讽刺。
《迢迢牵牛星》
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和别离之感。
《十五夜望月》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藏戏》
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赞美了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匆匆》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告诉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那个星期天》
描写了史铁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开始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马诗》
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石灰吟》
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诗中“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竹石》
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囚歌》
运用象征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革命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学弈》
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辩日”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述了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文,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用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作为线索串起全文,以两个小主人公托米和玛琪关于阅读、学习的对话作为主体,描绘了身处未来的他们的学习场景与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