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亲密的关系都会经历“连接断裂”时刻,养育的艺术在于修复的速度与质量。
修复和滋养这些亲密纽带,需要用大量的一对一时间去分享,去倾听,去享受一种超越责任的连接······
那些真正被记住的,从来不是餐桌上的说教,而是:
共同仰望星空时分享的童年往事;
遇到挫折时自然流淌的沉默陪伴;
一起散步时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享受着生命的当下······
因此,这个方向和原则才是重要的——父母要承诺寻找时间和孩子有个人的连接,和孩子一起 “消磨”时间······
人与人之间深刻而有意义的爱的连接,满足了安全感、归属感、爱、被尊重的内在需求,也会增强了孩子正向积极的情绪,培养心理的复原力跟安全感,才能不让负面的行为来掌控我们的身心。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爱,父母的了解、支持以及良好的沟通,而产生深刻有意义的爱的连接——这是心理复原力的来源。
我还记得,因为疫情孩子在家里上网课,我发现他每天会打一、两个小时游戏。
我观察到,天呀,这个小子在打游戏的时候,情商这么高、话这么多的、动作这么敏捷,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平时跟我在一起时候可不是这样子的啊······
傍晚我邀请他散步时,我问他说:“我注意到你和朋友打游戏的时候,你们的沟通合作,特别有力量,能和我聊聊你的战友吗?”
当我这样问儿子时,他眼睛突然发亮。
“哼,我告诉你,你就不知道了,我是跟 Facebook 里面的那个程序员在打游戏,他们是在我们学校毕业的。你知道吗?我的同学找工作时,其中有一个 Facebook 里面的领导还帮他写推荐信呢!”
原来那些被我们视为”沉迷”的时刻,恰恰是他在构建社交网络、获得价值认同的神圣空间。
我不禁感叹,如果我们用好奇心代替评判,那么会为亲子关系带来怎样的不同呢?
孩子的养育并不是一个项目,而是情感的连接。当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高品质的关系连接,当我们的“情感账户”有着足够的“情感存款”时,我们就可以引领孩子的行为规范。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知道,“爱和界限”才会带给我们力量和真正的自由。
“孩子,你在玩手机呀?你打算玩多长时间?”
“爸爸,大概一个小时……”
“好的,你玩得开心一点,那你也设定一个闹钟吧,时间到了你知道停下来,你设定呢?还是爸爸来设定?”
一个小时后闹钟响了,这一个中断,可以让一个人的自我觉察慢慢回归。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就会马上反应,万一一个小时后他还再玩怎么办?!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请真的去问自己,我带着信任和放松去尝试去做了吗?如果还没做,为什么要设想孩子就是会怎样的一个结果呢?
第二,请问你带着放松、信任和好奇地去修复关系,这件事情做了几次呢?如果你已经在语言或行为上粗暴地对待孩子很多次了,那么修复也是需要时间的。
不要期望一次就可以奏效,请记得,建立关系不是一个项目,讲求效率,建立关系是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时间的。
也许无法速成,但我们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设计”游戏结界”:这个时空里你尽情做王者,闹钟响起时我们切换频道。
当情绪被温柔抱持,理性才能重新归位。我们要做的是,成为孩子探索世界时永远亮着灯的港湾。
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说:”耐心对待所有尚未解决的事情,试着去爱问题本身。”
真正重要的转变往往发生在看似无为的时光里——当孩子在真实关系中被深刻“看见”,那些曾经需要借助手机屏幕才能获得的身份确认,终将在生命的共振中找到归宿。
前两年,有一天我问儿子,怎么发现你不怎么玩游戏了?他说,不玩了,我们在宿舍里六个人,每天有这么这么话可以聊,有这么多事情可以一起做,游戏已经不好玩啦······
当现实世界给予的滋养足够丰盛,虚拟世界自然会退位成生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