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迷上了电视剧解说,感觉比看电视还过瘾。
最近在看张国立老先生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妻子走后,张国立饰演的老教授悲痛欲绝,恨不得立马跟妻子去另一个世界。
但剧情反转太快,住个院的时间教授就找到了心中的白月光,并且迅速搬了进来。
儿子得知后,虽然有点吃惊,但还是表示理解,儿媳也觉得:有个人照顾爸,我们也能放心。
女儿回国后开始打闹,替妈妈感到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才走那么几天,爸爸就已经跟人同居了?
底下的评论大多都在支持女儿,有网友说:当年我爸也是这样,无法理解,闹了很多次无果,得了抑郁症,很久才走出来。
这时脑海里就出现这样一句话:大多数儿子是无法给共情妈妈的,
看过对比你就会知道,男人和女人毕竟不同,思维模式就不一样。
年前表姨的儿子结婚了,早年间表姨便跟表姨夫离婚了,为了要孩子的抚养权,表姨什么都没要,再说那个年代农村的房子都是宅基地,也无法判给表姨。
离婚后表姨带着表弟在镇上租了一间小门市,卖服装。
再后来交通越来越便利,没人再去镇上买衣服了,表姨就做了一个早餐店,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做早点,很辛苦,好在表弟争气,考上了好大学。
让表姨意想不到的事表弟大学期间跟表姨夫联系上了,而且貌似关系很好。
表姨夫早年间就结婚了,一直做建材生意,赚得盆满钵满,遗憾的是后妈没有生儿子,只生了两个女儿,亲爸也想趁机对儿子做些弥补。
在大学期间,表姨夫就出钱让表弟考了驾照,大学一毕业就给表弟买了一辆三十多万的车,得知表弟交往了女朋友,表姨夫又花二百多万给表弟买了180多平的大房子。
筹备婚礼时,表弟支支吾吾跟表姨说:婚礼时爸爸和阿姨也来参加,敬茶的时候给你们三位长辈都敬茶。
表姨没说什么,可心里到底不痛快,甚至觉得有点心寒:总感觉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了。
想想自己这些年吃过的苦,甚至觉得不值得,不甘心。
可这就是现实,大多数男性大多数都是理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不会在意别人怎么想。
女儿就不一样了,大多数女儿是能够共情妈妈的,过年期间因为各种琐事,公公婆婆吵了一架,当时大姑姐就觉得婆婆很委屈,一辈子在家里做家务任劳任怨,公公则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说话还很难听。
但我先生就不这么认为,他丝毫不觉得他爸有什么错误,他觉得:一辈子不都这样吗?老是生这个气有什么用?
然后我就跟先生解释: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男人体贴一些呢?你得理解你母亲的感受。
我先生却说:那谁让她找的老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呢?
他的意思是我公公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比较受宠,没做过家务活,所以婆婆就得一直忍受。听完先生这么说,我的白眼都要翻上了天了,他还觉得他爸很好,他甚至觉得他妈在无理取闹。
讲真,妈妈们一定要认清一个现实:大部分男孩是无法共情妈妈的,背后的原因也很现实。
相比于男孩子而言,大部分女孩子都能共情妈妈,都能理解妈妈,就算小时候跟妈妈吵架,惹妈妈生气,甚至把妈妈气哭,但是长大后大多数女孩子会走妈妈走过的路,经历结婚生子,计算着柴米油盐,会因为生活的一地鸡毛而默默哭泣。
这些都是妈妈曾经经历过的,去年我家娃上小学,早上先生送他去学校,中午我来接,上午我要工作,中午接娃还要做饭,通常是提前要把饭菜备好,接娃回来赶紧做饭,吃过饭又要收拾,歇会儿又该送娃上学去了,送完还没休息好,又到放学时间了。
那段时间真的太累了,累得自己在家呜呜哭泣,然后自然而然就想起母亲曾经的不易,那个时候,母亲也是这么照顾我们,还要下地干活。
所以大多女孩子是可以共情妈妈的,尤其是成为妈妈后,就能体会妈妈的无奈和心酸。
但是男孩子永远体会不到这些,他们没有十月怀胎的痛苦,就算妻子怀孕生子,他也无需自己经历这些,而且丝毫不影响他们各种应酬,喝大酒。
小时候男孩子会依赖妈妈,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跟你,他们渴望独立,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和圈子。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妈妈围着男孩转,管东管西,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爸爸什么都不管,心情好的时候带孩子吃喝玩乐,那男孩子就会觉得爸爸更好。
很多男人结婚后知道妈妈不容易了,也不只不过是希望媳妇代替自己尽孝,给自己亲妈洗衣做饭。
所以啊,妈妈要心里有数,生了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也要懂得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