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2岁,刚上初一。
在外人眼里,儿子聪明、反应快,学什么东西好像都不费劲,但只有我清楚他的毛病——那就是懒!
学习从来不主动,全靠我在后面生拉硬拽。每次他学个习,我都得心力交瘁。
写作业,能拖到最后一秒绝不提前动笔;就算坐在书桌前,眼神飘忽,不是抠手指就是玩笔,半天写不出几个字。
为此,我可没少说他:
“唉,你这孩子,写作业呢!干嘛呢又走神了?”
“赶紧写呀!你看都几点了?磨磨蹭蹭!”
“真服了你了,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倒霉孩子!还能不能快点写啦……”
每天晚上陪儿子作业的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管他吧,他那磨磨蹭蹭的样子能把我气死;可不管吧,心里又放不下。
我白天还得上班,晚上再弄他到半夜,一点儿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太累了!
以前儿子年纪小,我说他几句还听,可现在大了,越来越不听话,脾气也犟了。
说他两句就嫌烦,直接给我顶回来:
“知道了知道了!你烦不烦啊!”
“催催催,就知道催,你越催我越写不出来!”
每次都气得我对他一顿咆哮:我这是为了谁,我吃饱了撑得管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学,将来捡破烂去都没人要……
除了学习,儿子在生活上也是一样懒惰。
早上起床,得喊8遍他才起;让他帮忙干点家务,收下自己房间,他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就是敷衍了事。
我只能反复提醒他,让他长点记性:
“你就不能自觉点吗?每天早上都要我喊!”
“你看你那屋子乱的!自己收拾一下能累死你?”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么一点记性都不长?”
我承认,我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差,耐心也早已消耗殆尽。但看着他那副油盐不进、被动应付的样子,我心里的火真的忍不住“噌噌”往上冒。
老公劝我:“你少说他两句,青春期的孩子,你说多了他逆反。”
可我怎么能少说?我不说他,他就能自己动起来了吗?
我不盯着他写作业,他那作业能写完吗?我不提醒他,他能记得该干什么吗?
夜深人静时,我总在想: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就那么自觉,不用父母操心就能主动学习?怎么偏偏我的儿子这副懒样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2
直到一个周末,我带儿子去参加一个亲子徒步活动,一个妈妈的话,点醒了我。
活动有个环节,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找宝藏。
我看别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跟爸妈在那儿讨论路线、找线索,就我儿子,蔫蔫儿地跟在我后面,问一句答一句,完全不在状态。
我又忍不住开始说他:“积极点行不行?” “动动脑子啊!” “一点参与感都没有!”
就在我叨叨个没完的时候,旁边一个妈妈悄悄提醒我小声点,然后跟我说:“姐妹,你越说,孩子可能越不动。”
她还分享说,她以前也这样,后来试着少说多鼓励,孩子反而慢慢变好了。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反复思索着那个妈妈的话,还有儿子当时那无奈又麻木的眼神。
回去后,我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内驱力”、“青春期教育”、“沟通方式”的资料,看各种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讲座和文章。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才终于明白:
长期被父母指责、抱怨和唠叨的孩子,往往是自我价值感偏低,觉得自己很差劲!因为他们会把父母的批评当真,觉得自己“就是懒”、“就是笨”,没自信了。
这类孩子的日常表现就是,要么消极抵抗,用拖拉、磨蹭、顶嘴的方式宣泄不满,要么放弃努力,干脆“破罐子破摔”。
当学习和做事总是伴随着批评和压力,孩子感受不到乐趣和成就感,只有痛苦和被迫。
那么,他那份源自内心的、想要探索和成长的动力,自然就被一点点磨灭了。
看着这些分析,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不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吗?
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教育”儿子,“为他好”,鞭策他前进。
可实际上,我那永无止境的“唠叨”,正在毁掉儿子的内驱力!
所谓“杯满则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这被称作“超限效应”,意思就是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真是又后悔又心疼。
现在我必须学会闭嘴,重新学习如何跟儿子沟通,唤醒他的内驱力。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03
1、我们一定要学会“闭嘴”,让自己静下来,用“观察孩子”代替“评判孩子”
其实,这真挺难做到的。
过去,我已经习惯了唠叨儿子,只要我看他不顺眼时,张嘴闭嘴总想“说他”。
现在,我给自己规定好,一天之内,批评、抱怨、催促他的话,不能超过3句,除非是提醒他注意安全什么的。
刚开始那会儿,真能把我憋出内伤。
看着儿子慢吞吞地写作业、随手乱放东西、又拿起手机……无数次,话到嘴边,都被我硬生生咽了回去。
我强迫自己,别一张嘴就数落他哪儿不好,而是等一等,先观察一下,好好看看他到底在干嘛。
儿子写作业慢,是真的在磨蹭,还是遇到了难题?
我看了一会,发现他对着一道数学题,看半天,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画了又画,是在思考。
房间乱,是真的懒,还是觉得把东西放在明面上,自己好找东西?
几次观察我发现,其实,儿子会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篓,只是书桌和床铺比较乱……
当我停止了喋喋不休的指责,开始真正用心去“看”儿子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并不是我标签化的那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他有他自己的节奏,也有没有被我看见的尝试和努力。
当我自己“闭嘴”之后,家里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同时,当我不再唠叨说教儿子,儿子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他也不跟我们对抗了,家里的火药味一下就没了。
2、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用倾听和共情,取代“说教”
光闭嘴还不够,我得改变过去和儿子的沟通方式,试着理解和接纳儿子,重新把亲子关系处好。
过去,我和儿子的对话,90%都围绕着学习、纪律、听话,各种“你应该”,“你得这样”、“你怎么不那样”……对他充满了要求和评判,从未真诚的关心和理解他。
现在,我开始尝试着,把关注点从“事”转向儿子这个“人”。
晚饭时,我不再一上来就问“作业写完没”、“今天考试怎么样”,而是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问问他:
“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
“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是不是体育课活动量太大了?”
当儿子玩游戏或者看视频时,我不再厉声禁止,而是偶尔会凑过去,好奇地问一句:
“这是什么游戏啊?好像挺有意思的。”
“这个博主挺搞笑的,讲的什么呀?”
一开始,儿子很抗拒,觉得我肯定“没安好心”,或者敷衍几句。但我知道,时间久了,他自会感觉到我的真诚。
期中考试,儿子没考好,情绪很低落,晚饭都没怎么吃。换做以前,我肯定又是一顿劈头盖脸的“你看看,我早就说你……”。
但这次,我忍住了。
等儿子回房后,我敲了敲门,递给他一杯热水,在他身边坐下:
“儿子,妈妈知道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努力了但结果不理想。
没关系,谁都有考不好的时候。妈妈上学那会儿,考砸了也偷偷哭鼻子呢。
重要的是我们找到问题,下次改正就好。”
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我知道,他听进去了。
我发现,当我看懂他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表达我的理解,而不是要求时。渐渐地,儿子的话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3、给儿子积极的正向反馈,从他擅长的事情开始,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感
回想起以前,我看儿子哪儿哪儿都不顺眼,我每天说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又错了”、“你看看你”、“能不能认真点”这种负能量的话。
就算他偶尔做得挺好,我也从来不夸,就怕他得瑟、翘尾巴。
结果儿子在我的打击和指责下,越来越没自信,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最后干脆摆烂。
明白了这点,我开始强迫自己换个思路,不能再批评指责儿子,而是努力找到他的优点,及时点赞,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感!
可夸啥呢?学习上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值得夸的地方。怎么办?那就先从他擅长的地方下手!
儿子虽然学习是不咋地,但他动手能力还行,特别喜欢捣鼓那些模型、乐高什么的。
以前我老说他“玩物丧志”,净整些没用的影响学习。现在,我改变策略了。
看到儿子专心致志地拼一个挺复杂的模型,拼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完成时。我没再给他泼冷水,而是凑近了仔细看了看,然后特真诚地跟他说:
“儿子,这个拼得可真棒!这么多小零件,你居然能这么有耐心地一点点拼起来,真厉害!你看这几个地方接得多好,手真巧!”
他当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很高兴又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兴冲冲地告诉我,还要继续拼下一个。
我发现,儿子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体验,逐渐获得“我能行”的成就感后,会慢慢第迁移到学习上来。
有一次,他拿了一个数学难题过来问我,我俩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后总算弄明白了。他长出一口气,特兴奋地说:“妈,搞懂这题的感觉真爽!”
看着儿子眼睛里有了光,我知道,他的内驱力回来了。
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习惯了用语言去“推动”孩子,却发现孩子越来越“推不动”,甚至离你越来越远!
那么,请相信我,试试看,从今天起,管住我们那张焦虑的嘴。
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观察等待;少一些说教命令,多一些倾听共情;少一些负面标签,多一些具体肯定。
把属于孩子的成长空间和节奏还给他,用爱和智慧,唤醒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