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10岁之前,不需要给孩子太多选择权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不久,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家有两个孩子。

她说每次决定要去哪里玩或者要做什么的时候,两个孩子就会陷入争执,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意。

她作为家长就很矛盾,因为无论顺从哪个孩子的心意,对另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于是她就问我,你有三个孩子,要是三个孩子意见不同,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我想都没想就回答好友说,当然是听我的呀。

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他们当然可以提出他们的喜好和建议;

但孩子要知道最终的决定权不在他们那里,而是在父母,父母才是最终拍板的人。

乍一看这样的方式,我们好像是那种很不民主的父母,不太尊重孩子,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权力。

但我想说,在孩子三观没有定型,思想不够成熟,眼光不够长远的时候,给予他们过多的选择权,有可能只是徒增父母和孩子的烦恼。

我是真心建议父母,在孩子10岁之前,不要给他们这么多的选择权。

1

认知发展尚未成熟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都挺有“追求”的,大多都不想被贴上“专横独裁”的标签;

若是能被外人评价为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民主、尊重孩子的家长,会被认为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为了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家长们常常会问孩子:

“这样好不好?”

“想不想去这里?”

“你愿不愿意?”

我们无非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期望他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

孩子年纪尚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都相对有限,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各种选择的利弊。

如果让他们来做决定,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本性来,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适怎么来。

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明白:

糖吃多了会损坏牙齿,

薯片吃多了对身体有害,

长时间玩游戏会伤害眼睛,

不努力学习将来会付出代价。

这些对大人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孩子不见得可以理解透彻。

孩子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很容易被短期的快乐或表面的吸引力所左右,从而选择那些看似好玩有趣但对成长帮助不大的事物。

况且,年纪小的孩子根本还未形成稳固的三观,简单来说,他们的脑子都还没长好;这个时候,他们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

比起所谓的“选择权”,这个阶段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确管教,明确底线和边界感。

这就好比一棵树,如果想要它茁壮成长,就必须适时地修剪枝叶。

孩子在成长初期也需要这样的“修剪”,剪掉那些长歪的枝子,才能让整棵树坚定稳固地生长。

等到孩子的三观逐渐成型,主要的枝干长成,我们就可以逐渐放手,让他们自由地生长。

2

选择太多效率低

过多的选择权看似民主,实则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甚至引发“决策疲劳”。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出很多日常的决策,无需过多思考,凭着我们多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就行。

然而,对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

他们缺乏系统性分析选择的神经基础,做出一个决策往往需要一场巨大的“头脑风暴”。

由于孩子认知资源有限,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选择时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比对和判断,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等到真正行动时,反而会感到疲惫和迷茫。

因此,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必要事事寻求民主,将所有事情都拿出来与孩子商量;这不仅会增加他们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选择的困境。

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然而,对于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待人处事等重要方面,家长则应该“统一拍板”;定好规则之后,就要严格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母的责任质疑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他们的品格,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家三个孩子从小都是我们带,为了让各种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必须制定一些家规:

每天晚上8:00前睡觉,

上学时不能赖床,

自己收拾整理书包,

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

尊敬长辈,

完成作业后才能玩耍……

在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上,我们不会给孩子太多选择权,每个人都要遵守;

这样一来,省去讨价还价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按规则办事,这样就简单多了。

3

尊重孩子,更要明确界限

在育儿过程中,很多家长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度尊重孩子。

他们事事都与孩子商量,试图营造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

然而,这种做法却可能让孩子觉得所有事情都可以谈条件,甚至面对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觉得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结果就是,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

当家长不答应买孩子喜欢的玩具时,可能会坐在地上大哭;

当孩子不想去已经报好的兴趣班时,就会找各种借口推脱;

当孩子本应该完成作业时,却拖拖拉拉,不想去做。

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孩子对界限的模糊认知。

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要事事迁就孩子,更不意味着要放弃父母的引导和管教责任。

有些事情,家长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答案,那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所谓的民主。

就比如之前已经跟孩子商量决定好报的课,不需要再多问“你想不想去上这个课”。

因为问了八成就是不想,难道孩子说不想之后就能不去吗?

有些责任是孩子必须承担的,比如每天按时上学、完成作业、参加已经安排好的兴趣班等。

孩子需要明白,在这些自己该做的事情上,不是可以商量和谈条件的。

只有当孩子明白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父母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爱。

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也要明确界限。

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学会自律,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

4

先自律,再谈自由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并非完全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而是以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力。

我们家的三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空间,但这种自主选择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

如果放学一回到家,就想立刻玩游戏或看电视,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只有在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之后,他们才有娱乐时间。

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玩自己想玩的东西,但必须先收拾好前面的“烂摊子”,整理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了,再去玩下一个玩具。

想看课外书也可以,但得要完成自己原本的阅读和背诵任务完成。

孩子需要明白,他们的主线任务是学习和成长,他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尽了自己该尽的责任,他们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只有先学会自律,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放纵,被短期的快乐所左右;而是在自律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清晰的认知和掌控。

成长的必修课之一,是能够在自律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自控力的人。

4

写在最后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

愿我们都可以给予孩子更有力量的爱,助他们飞得更高,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10岁之前,不需要给孩子太多选择权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