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时不时都会碰到下面这种情形:
孩子心中被某样东西蛊惑着,忍不住央求:“妈妈,我要买XXX。求求了!”
这个时候,少数父母可能会非常豪横,次次都能干脆利落地回应孩子:没问题,然后就大手笔为孩子买单了。
对于这种家里有矿的,咱没话说。
但是,鉴于绝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家庭,所以我们总会在一些时候,出于主观担心(怕惯坏孩子)、客观限制(家里的存款并不够孩子随心所欲shopping),不得不拒绝孩子。
不过,可能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拒绝孩子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拒绝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去截然不同的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就展开聊一聊。
不评判孩子的愿望本身
我认识一个男孩在读小学四年级。
有一回,学校里一个机器人社团招新,男孩想参加。
只是要加入这个社团,需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男孩鼓起勇气,在爸爸面前开了口。
爸爸听了孩子的话,面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佳,没法为孩子买单。
这个爸爸于是苦口婆心开始旁敲侧击劝孩子:这个什么机器人课,学了也没啥用啊。你现在还是专心学习要紧。看看你上次的成绩,考得也不怎样啊。你现在这个状态,就别想那些杂七杂八的事了。你看看那谁谁谁家的孩子……
孩子的脸一阵白一阵红。
那以后,他再也没开口提过机器人社团的事。
我挺心疼这个孩子。
不是说他的父亲不该拒绝他,而是这个拒绝是极有伤害性的。
原本做父亲的可以坦诚地说:你要报的这个社团学费不便宜,我们家现在是没法负担的。你要真对这个感兴趣,以后等自己有能力挣钱了,再去研究也不迟!
这样的回答,孩子一般就能理解和接受。哪怕会有失落,也能很快消散。
但是,上面这位父亲所做的,却是拐弯抹角地评判了孩子的愿望本身。
他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潜台词都是:
你提出这个需求是不应该的;
你的愿望是不合适的;
你不配参加什么社团;
你不好,你很糟糕;
……
这样的回应,对孩子的伤害是深远的。
我们身边可能会见到一些成年人,他们不敢提要求,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愿望,可能就是他们做孩子时,他们的父母就会习惯性地抑制孩子的愿望,批判孩子的愿望。
所以,在孩子有一个愿望/需求,而我们不打算去满足的时候,不评判、不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是我们首要能为孩子做的事。
不难,但是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以诚相待
同时有规律地给孩子零花钱
那不该给孩子贴标签,应该怎么做更好呢?
答案很简单。当孩子说“我要买”而你打算拒绝孩子的时候,请坦诚告诉孩子真实原因。
譬如,若你是没有能力买单,那么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对我们家来说是无法负担的。”
若你有能力买单,就不用敷衍孩子说“我买不起”。
因为孩子一定会通过蛛丝马迹发现自己家其实足够有钱,完全能够买得起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这样下次孩子依然会纠缠。
不如直接告诉孩子:“我不想那样花我的钱(我不想重复买一个同款玩具;不想在非必须的且又比较贵的东西上花太多钱)。”
同时给孩子建议:试试把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攒够了,就能自己去负担那样东西了。
这里特别补充一点:定期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是很重要的。
零花钱不只是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它同时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耐心,让一个孩子更懂得自控和延迟满足。
我家儿子在拥有零花钱几个月后,就惊喜地发现:拿到零花钱不立刻花掉,而是等一等,把钱存起来,就能买到“更厉害的玩具”(儿子原话)。
我一般每周给儿子一次零花钱。幼儿园时候,每周给三块钱。现在读小学五年级了,我每周给他十五块。
现在他想要买什么小东西,基本都是靠自己攒钱。
其他贵一点的消费品,我能力范围内便会满足他。当我觉得负担不了,就直接跟他说“不”,他也能很平和地接受。
说起来,被安稳地满足过的孩子,才不至于索求无度。
一定程度的自由,才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觉。
当然,也有一些不当使用零花钱的父母。
比如,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平时给孩子零花钱并没有任何规律。心情好了,就给很多。发现孩子某段时间花钱太大,就干脆一分钱都不给。
有阵子,她沾沾自喜地说:“我儿子最近可乖了,一点儿也没要我给他买这买那。”
结果话音刚落,旁边一朋友就尴尬地说:
“那个,你儿子是没问你要钱买,可是却问我借过几次钱了。每次也就几块钱,所以我没想着跟你说,你这么一提,我觉得还是得告诉你一下……”
事后这个妈妈发现,在她绝对限制儿子零花钱期间,她儿子向身边的邻居、朋友、学校里的同学等不下十人借过钱,去买零食或者买各种小玩意。
能说这个到处借钱的孩子“贪婪”“乱花钱”“有问题”吗?并不能如此武断。
从心理学角度讲,若一个孩子平日里的大部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比较稳定、友好,那么孩子其实很好协商,也能够体谅大人,接受父母对自己说的“不”。
而若一个孩子在花钱方面让人头疼,甚至出现一些坏习惯,父母首先需要反省,自己是否给到了孩子应有的关注和稳定的满足呢?
接纳孩子的渴望以及失望
当然,并不是每次拒绝孩子都会很好说话。他们很可能会对某样东西显露出格外热切的渴望。
比如,我儿子5岁的时候,有一回跟我去超市购物,就看上了一个非常精致但昂贵的玩具模型。
当时他直接走不动路了,盯着玩具模型说:妈妈,我想买它。
我回答他:呀,这个玩具做得真漂亮!你一定很喜欢吧。
他点头。
我接着说,这个玩具对我们来说太贵了,我没法买给你。不过,我可以陪你在这里多看它两眼。
儿子脸上显出明显的失落。
我于是继续说:我看出你好像有些失落,因为这个玩具是真的很吸引人对吧。它叫什么名字?是哪部动画片里头的?你能跟妈妈讲讲吗?
儿子一听我的提问,一扫先前的沮丧感,眼里转而开始放光,头头是道地跟我介绍起这个玩具模型的背景。
经过了几分钟愉快的聊天后,儿子主动跟我说,我们再去那边看看吧。
然后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了。
分享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满足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只有花钱才是满足。
当我们真诚地去看见孩子对某事、某物的喜欢,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不需要真的“购买”某样东西,他们就能够心怀收获的喜悦。
不过也有时候,孩子极度不好说话。
当父母拒绝了他们“我要买”的请求后,他们很可能会撒泼打滚、大哭大闹。
这种孩子,多见自控力尚未建立起来的低龄宝宝,或者家里有人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一旦不被满足便会失控。
此时,我们的建议是:父母需耐受孩子失控的情绪。
如果孩子失控到攻击人的程度,我们要去管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的不当行为得到约束。但是请始终允许孩子情绪上的释放。
这很考验父母的耐心。但同时也会教会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的愿望是无穷尽的,但是长大的过程,就是很多愿望不断破灭的过程。
说到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满足孩子的便满足他。
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客观地告知原因,不批评苛责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然后允许孩子经受失望。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学会跟那些失望相处。
这也是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现实感的一部分。
总之,只要注意到了上面我讲到的注意事项,那么就允许孩子失望好了。
让孩子哭一哭,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