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言语虐待型父母(精神科医生提醒:长期挨骂的一方智商可能会下降)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你是否经常在父母那里听到这样的话:

“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次次都考第一,你连及格线都这么费劲。”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当初让你听我的报师范你不听,现在被人裁掉了吧。”

“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别指望能成什么气候!”

……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言语虐待型父母,指的就是这类现象。

与大多数家长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的情况不同,言语虐待型父母是指:

长时间、重复性地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从而导致子女产生心理创伤的一种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指出,言语虐待型父母有两种不同的行事风格。

一种是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

TA们可能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是“丑陋”“要是当初没有把你生下来该多好”……

TA们无视孩子的情感,也无视自己频繁的言语攻击对孩子尚未发展成熟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另一种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子女。

TA们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等,来对孩子发起攻击。

这种“言语虐待”常常被父母披着“为你好”的外衣,TA们会将自己针对孩子贬损性话语合理化,比如:

“我是在帮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这个世界很现实,我们是在教你如何去适应它”。

残酷的是,小孩子并不能区分这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全世界的中心,TA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信念。

比如,如果父母常说“你真蠢”,那你就会觉得自己是蠢的;如果父母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哈佛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McLean Hospital)的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及其团队,对父母言语攻击的长期伤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

长期遭受父母言语攻击的个体,其大脑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同时,遭受言语攻击的个体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风险显著增加。

有时候,言语暴力比身体暴力更可怕。

因为它留下的伤口看不见,但却会给孩子带来无法磨灭的伤害,甚至支配着孩子成年后的生活。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变成“言语虐待型父母”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表明,父母对子女进行言语虐待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一是争强好胜,想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并显得自己有能力。

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父母想要保持自身的优越感越来越难,所以通过持续贬低孩子,来抵抗这种威胁。

二是不切实际地期待子女十全十美。

许多有言语虐待倾向的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家变成宣泄压力的情绪垃圾场,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TA们会用激烈的言辞敦促子女,一旦失败,父母就向子女发起责难,无形中将孩子变成维系完美家庭幻觉的“替罪羊”。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被“言语虐待型父母”持续攻击的孩子,会将父母贬损的负面话语内化成自我的潜意识,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础,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但原生家庭的语言暴力,不应成为我们终生命运的判决书。

当我们能清晰识别那些伪装成关心的暴力,当我们可以温柔而坚定地说“停止”,真正的心理成年礼才正式开始。

而这正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言语虐待的长期伤害,本质上是将父母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批判程序”。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认知重构”,走出内在批判者的思维牢笼。

例如,当父母说你“笨”时,不要立刻否定自己,而是要告诉自己:“这只是父母的评判,不代表我的真实能力。”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进行“自我再养育”。

我们可以尝试在心理咨询中重构内在父母形象,走近童年那个一直被贬损的、受伤的内在小孩,安抚好TA,告诉TA:

“现在你已经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别人的言语攻击并不会真的伤害到你。”

学好心理学,还可以让我们掌握和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

当父母的言语伤害到你,不要选择沉默,而是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你可以对父母说:“你刚才说的话让我很难受,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培养自身独立的人格,夺回自我人生的解释权。

言语虐待型父母的表现之一,是强行在孩子头脑中植入“人生脚本”,如:“你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会独立思考,不被父母贬损性的言语所左右,认清自己的本质和能力,从而更坚定地走向自己的路,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要你是:

  • 大专学历及以上;
  • 对心理学感兴趣,业余喜欢关注一些心理学话题;
  • 想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既能充实自己,又能帮助别人……

你都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开启助人助己的道路。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是通往内心自由的终极道路。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言语虐待型父母(精神科医生提醒:长期挨骂的一方智商可能会下降)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