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每个人跌跌撞撞的权利。
先生是飞爸在柏林工业大学读书时认识的一位老学者,一生醉心教书。
这话,
他经常讲给学生听。
飞爸说给我听,
我心说:
“不废话吗,摔跟头还需要权利??”
直到,
目睹妮妮幼儿园的一幕👇
当天室外13度,下着小雨,
不出意外地,娃们穿戴整齐,都在户外玩泥巴。
北欧人认为,
只有不合适的衣服,没有不合适的天气。
可在一众小娃里,
我眼尖地发现一个裤子穿反的。
就热心肠地跟园长反馈,满脑子都是赶紧给换过来。
哪想到,
园长摆摆手,
“没关系,他自己会发现的。”
01
精神
断个奶
我很诧异。
园长说,孩子自己努力了半个小时才穿好裤子。
如果此刻去纠正他,
无异于否定了他半个小时的努力,他以后可能就不做了,让你替他做。
每个孩子都是从错误里,学到正确的方法。
成长就是不断搞砸一切,
然后学会说:
好吧,再来一次。
我上了心,
此后几天,都去观察,果然,这个小朋友一周后开始穿对了。
就想到了老先生那句话。
如果我像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地为孩子挡下了一切,
将他圈在“安全模式”里。
甚至,
他会共生在我身上,长不出自己的根,变成一朵娇滴滴的插花,
风吹不得雨打不得,
但凡有个外力拉扯,直接嘎嘣脆了。
共生的我们,
甚至会变成双人监狱。
他离不开我,
我撒不开手。
巧的是,
我前几天刷到了这个👇
我的理解是👇
不是没有挫折创造挫折也要上,
而是遇见挫折,直面挫折,学会处理挫折。
就像破产姐妹里讲的👇
生活不是电影,
总有不如意,总有事与愿违,
很多时候,你不会马上成功。
我们都得接受。
尽管如此,
依旧可以去说我爱你,
依旧可以很兴奋地做鬼脸。
道理懂了,怎么做是个问题?
当时,
园长问我👇
孩子哭诉:“我没选上当小组长”
你的回应——
A 妈妈选你,你当妈妈的组长
B 哭没有用,没能耐的人才会哭
C 没选你,可能是你人缘没有那么好吧,继续努力
我犹犹豫豫地选了A。
可,
A看上去是最优解,却有个bug。
这是用其他吸引力(我单方面的解决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此刻的情绪暂时消失。
效果会有,孩子暂时转悲为喜。
然而,
一旦类似情况再出现,
孩子依然会哭、会闹、会受不了。
因为,
当时的情绪只是被掩埋了,而非被关注、被疗愈。
他可能会越来越暴躁,甚至一点就着,
也可能沉默寡言,遇到挫折就逃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说白了,
情绪也好,痛苦也罢,乃至失败,
只有自己走出来,才是真的走出来。
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02
不理解
但陪着你
帮他解决问题不对,
不帮他解决问题也不对,
似乎怎么都是错。
猛然地,
“别当孩子的救世主”再次窜进脑袋里。
只有当一个人确信失败不会摧毁人生时,
才能真正勇敢地面对它。
✅看见你的痛苦,陪伴你的痛苦
就共鸣吧👇
你的情绪,我懂;
即便我不懂你,但我愿意尝试理解你,并已经做出努力。
在任何关系里,
亲情,友情,爱情,
爱,并不会因为你不理解,就无法传递。
我想,
那个你愿意并努力向对方靠近的过程,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爱了。
有一段堪称经典的模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强行共鸣,但保持好奇;
不指导人生,但提供陪伴。
用同理心,代替同情心,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都需要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
都需要被用心看见。
就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他“我在乎你”,代替怜悯和说教带来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就用👇
语气词+重复关键词。
✅与其纠结“如何让他成功”,不如先搞定“如何让他们感受活着真好”
去探索,去尝试,去吧。
凡是你想,就去试试看。
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我们一起学到点什么。
他总会明白,
圆满不是消除问题,
而是允许万物在问题中歌唱。
而且,
生命最动人的部分,
往往就藏在你以为走错的那段路上。
最后,
说句不着调的,
人生太辽阔,人太渺小。
痛苦、失败,不如意,没人躲得过,没人能代替。
想不通就去看看大海,
就会发现,
少你一个不少,
多它一片不多。
生活就是,
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哪一代人都是,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