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的东西太多,为什么今天要提起这个话题呢?
原因是一个小迷妹昨晚跟我说,她家从未辅导过孩子作业的浙大毕业的老公,看她辅导儿子的数学不在行,逻辑有漏洞,还太啰嗦,非要把她扯一边,自己上。
一开始孩子挺配合,很仰慕地看着他爸爸。结果,这爸爸讲得不到半小时,爷俩就闹翻了。讲解10分钟后,他老公先是嫌小孩反应慢,说他讲得那么清楚明晰,孩子为啥听不懂?然后一脸鄙夷,说他家娃不可能这样,是不是抱错了……这大学霸第一次辅导数学,最后以孩子发誓再也不要爸爸讲而告结束。
这妈妈问我他老公讲数学肯定没问题,为啥还不如她这个普通一本呢?她每次都能给儿子讲得明明白白的,换个学霸反而不行了?
我笑了,告诉她,钱大哥这老学霸以前给钱小能讲奥数,也没有我这个一本的讲得好。学霸辅导普娃,得先把你学霸的心态摆平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我还告诉她,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郑州一位爸爸辅导孩子学习整整一年,结果孩子的数学考了6分,爸爸气得崩溃大哭。
我感觉他那种被逼得万般无奈之下的泣不成声真不是装的,那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无能的悲愤。
看这位爸爸30岁出头的年龄,孩子应该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再看气质,像是一个至少本科毕业的普通白领。
别管他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就算他高中毕业,辅导一个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与孩子相比,他也算不折不扣的学霸了。
但不管你是什么人,你的心态、定位比讲解能力更重要。
聪明人说了,学霸辅导学渣学习,那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是神仙下凡,降维打击。
那我告诉你,还真没那么简单!
高射炮打蚊子,高射炮火力再猛,蚊子飞跑了也没用;神仙下凡降维打击,你究竟降到哪个维?这都是要害。
前年有个妈妈向我咨询教育,给我描述辅导一年级孩子学习的场景。一年级,辅导语数英,用了两个小时,双方都累瘫了,妈妈想发火觉得不能发,憋得难受。
我看了她发给我的几个视频之后,就说了一句话:你们娘俩没在一个节奏!
不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你这个妈妈有点笨,你这不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辅导他,在以你自己的方式辅导他,孩子像个机器一样地听你说,他的心没有和妈妈对接,也没有和题目接通,你就是讲四个钟头也没多大用!
怎么办呢?给6岁小孩辅导练习,不是要面对题,而是要把题目跟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接通,琢磨他的卡点,学着打比方,类比、比喻,用一个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給他说明白,要具体,要具象,要有感情色彩……
那有人说了,同样给6岁孩子讲解,方法可以一样吗?当然也不能一样,早熟的孩子对抽象问题对理解能力更强一些。
学霸辅导学渣学习,为什么有的效果那么差?关键问题在哪里?
关键就在于:学霸不理解学渣的痛点!
无论你是当爹妈的,还是当老师的,还是学习的高材生,辅导那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你很多倍的学生学习,如果你只会用你自己的理解力去讲这道题的思路,而不能从对方的理解能力把问题讲清楚,不知道他的理解逻辑是怎样的,不能从对方能够理解的一个个具体环节着手一点一滴地分析,你自己再强都没用。
我看见有些学霸父母辅导孩子,倒背双手,居高临下,认为自己的孩子一点就该通。孩子听不懂,搞错了,他们就会从眼睛里挤出一句话:你这是猪脑子?
要我说,是你笨!是你没有能力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以孩子的逻辑帮他梳理清楚,是你感受不到他在想什么,你了解不到一个学渣的卡点。
能理解这样的现象吗:A和B两个孩子都是同级学渣,如果A搞懂了一道题,A给B讲,大多数情况下B能轻易听懂。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节奏和理解逻辑是相似的啊!
我们还知道,特别出色优秀的老师无论给学霸辅导还是给学渣讲解,都可以用他们各自理解的语言给他们讲明白,因为他有能力随时把自己降到准确的维度,随时跟每一个学生同频啊!
你读一下《论语》,很快就发现,孔子不同的学生问相同的问题,他老人家给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一看那个学生的身份和理解水平,老师给的答案恰如其分啊!
《论语》最感动我的不是大家都熟知的那些著名语录,是“乡党”篇开头这样一段话:“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
意思是孔子在同乡老百姓面前,态度非常谦和少语,嗫嗫嚅嚅,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起话来清晰流畅,只是言辞很谨慎。
年轻时读论语并不能理解这个,现在懂得了。孔夫子为什么不在只会种庄稼的同乡面前侃侃而谈呢?因为他要把自己降到对方的处境,不给对方以优越感,让对方舒服自在。
你看,伟大的教育家是多么地同理共情别人啊!
共情是一种能力,是能够真正的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处境,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逻辑。
回到学霸父母辅导孩子学习方面,不仅仅是要知他冷暖,懂他悲欢,更要把自己降到孩子的理解水平,用孩子的逻辑来启发他,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