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说好的“不欺骗”呢?各大育儿理论中常常提到的“切记不可哄骗孩子”都是不对的吗?
当然不。
什么时候需要“骗”
当时间紧迫道理讲不通,强行控制会使事态变得更糟的时候,当一些哄骗会给孩子带来美好期许,期许又可以被实现,利大于弊的时候,偶尔的“骗”可以作为一种策略。
你急着出门呢,孩子抱着大腿不让走,你有多少耐性讲道理?那么多人看着呢,孩子赖在商场柜台旁不愿走,非要买和昨天新入特别类似的一个小汽车,你有多少钱惯着他天天这么无止境的胡乱消费?就更别提吃饭、睡觉这些让人闹心却又常态化的事情了。
就好像面包房的妈妈和我朋友的故事,与其让孩子大哭,大人怄气,真不如恰当的“骗”,不哭不闹不伤感情,也能更好的让宝宝乖乖吃饭。
怕是没有一个家长能做到从来都不哄骗孩子的。为了更圆润的遏制矛盾的激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没什么不妥,不过要注重方式方法,同时注意,“骗”只是偶尔的应急而已,不要成为教育的常态。
什么情况可以“骗”
“骗”的前提有三个:一是不被孩子发现,二是谎言也要兑现,三是平时建立充足的信任感。
不被孩子发现:敷衍也好,哄骗也好,所谓善意的谎言,就是不要被看穿,“骗”孩子也得适合他的年龄和思想,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像前面事例里说的那些,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或许很奏效,但如果孩子大了懂得多了,就会有受欺骗和被敷衍的感觉,从而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许还会更加叛逆。
谎言也要兑现:哄骗也得找些能够实现的谎言,承诺过的事情记得去兑现。我朋友说她从来不会忘记跟孩子说过什么,因为她知道孩子会记得,“骗”也是一件需要考虑如何善后的事情。那些压根没打算兑现的空头承诺,或是“天黑出门会有大灰狼”之类的空口胡编,早晚会被识破。当孩子发现期望的事情始终没有成真,当孩子有天晚上出门并没有看见大灰狼,伤害的不只是对家长的信任,也许还会降低孩子对“诚实守信”这个美德的敬畏。
平时建立充足的信任感:信任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平日里很多很多次的不哄不骗,才能让孩子去相信你偶尔的谎言。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孩子不怕吓唬呢?怎么哄都不听,完全骗不住呢?这是因为骗的太多了,吓唬着长大的孩子,心里自然越来越皮实。无谓的哄骗太多,孩子对你的信任已经被破坏,当你再想说些“善意的谎言”时,就发现对付这个不听道理又不怕吓唬的孩子,真的是软硬兼施也束手无策了。
“骗”其实是一种迂回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在于掌握技巧。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骗”,明白什么情况下可以“骗”,确保孩子不会受挫、不会发觉、不会被破坏信任和受到情感伤害,才是高明的“骗术”。养孩子也是个和小朋友斗智斗勇的过程,有时候懂得“骗”着来,也是一个机智妈妈需要学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