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开启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以“办法”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寓言二则》《画杨桃》和《小马过河》。
其中《寓言二则》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画杨桃》是现代学生生活故事,《小马过河》是童话故事。无论哪一种,都是小故事包含大道理。
讲《寓言二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特点。因为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需要讲明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故事性强。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赋予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性格、行为和情感,让它们像人一样说话、思考和行动,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我只要求他们知道“寓言故事就是用很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很深刻的道理的文章。”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类似“亡羊补牢”或者“揠苗助长”的事例,和同学交流。
我自己感觉,以往这样的题要么不说,要么老师举个例子就算完了。而且,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跟不上,孩子懂得少,这样的事情未必知道。
所以我没抱多大希望,准备孩子们说不出来,我就举两个例子,知道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就行了。结果出乎意料,居然还有能说出来的。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很多情况下,有一个开头的后面就陆陆续续会引出更多,这次也不例外。我手写我心,既然能说,不如写下来。
写之前,我把《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例子直接口语化,这样更利于孩子把握方向。“亡羊补牢”的例子就是生活中那些做了错事之后,听取别人意见改正了,变好了的事情。比如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作业不会写,考试成绩退步。听取了老师建议,努力学习,认真听课,成绩又赶上来了。
“揠苗助长”的例子就是过分地拔高要求,结果反而更糟的事情。比如靠不吃饭减肥,饿坏肠胃,身体受到损害。想让孩子吃好点儿多吃点儿,结果吃坏身体。
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部分作品分享如下:
我每次一下课就跑出去玩,导致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及格。老师告诉我:“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听课,以后就可以考好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就每天好好学习,好好听课。到了又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考到了前五名。(怡萱)
从前,我朋友跟他爸爸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回去的时候袋子坏了一个洞,一包零食从洞里掉了出去。旁边的人看见了,让他们把洞捂住,他们不听。结果,又掉了一包零食。他们很后悔,赶紧用纸堵住了洞,直到回到家零食再也没掉出来了。(墨墨)
有一次上课时,我在下面玩橡皮,没有好好听课。不聊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考试的重点。别的学生听了,我却没听,所以考的特别差,老师还罚我抄写两遍作业。
后来,我听了老师的教导,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终于这次考试我进了前五名,还得了小奖品。(洋洋)
课间,我同桌少了一支铅笔,不知道掉哪儿了。我劝她说:“你把你的铅笔放到铅笔盒里不是就好了。”
她说:“反正铅笔都已经丢了,还放铅笔盒里干什么?”
后来,她又丢了一块橡皮。她很后悔,于是就把自己的文具都收拾好放进铅笔盒里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丢过东西。(小壮)
我的小伙伴小诺,她的妈妈想让她长高点,于是买来各种长高的药。小诺吃了,不仅没有长高,反而还生了各种各样的病,一直也不能来学校上课。(雪儿)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我的卷子没带,怎么办呢?妈妈说:“要不你借借别人的试卷,我们打印一份吧。”我听了妈妈的劝告,找别人借了一份试卷,妈妈帮我打印出来,我完成了作业。(小宇)
小明成绩本来很好,可是他迷上了游戏,成绩一直往下降。妈妈劝她要好好学习,小明听了妈妈的劝告不玩游戏了,后来她的成绩又赶上来了。(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