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讨厌父母关心,无外乎2种理由,一种关心中带有索取,句句透露着投资和功利想法;二是话里总带着习惯性的打压,忍不住把孩子和别人比。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比较伤害”,是指频繁被拿来和别人比较的人,会逐渐形成两种心态:要么极度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么干脆破罐破摔,彻底放弃努力。
更讽刺的是,许多父母一边用“别人家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一边又抱怨孩子怎么不自信,没主见。但他们没想过,自信是夸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
还有一种关心,表面看是爱,实则带着情绪勒索的味道,比如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就这样报答我们?为了你我才没离婚……等等。这些关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绑架: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做。
一边是子女感到窒息压抑,觉得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甚至产生逃离的冲动。而另一边,很多父母对此一无所知,觉得满心委屈,自己明明为了孩子付出所有,但没人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辛苦是肯定的,但辛苦和好的家庭教育是两码事。
真正好的家庭关系
是父母具备成长思维。
孩子是一比一复制的,原件正确,复印件才正确。你天天刷短视频看手机追剧,就别指望孩子能喜欢看书,靠自我摸索考上名校有出息。
这种概率也许会存在,但也属于万中无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起点,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跑赢父母的赛道。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90%的孩子最终会回归到和父母相似的社会阶层。那些“逆天改命”的少数人,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资源在背后加持。
比如寒门学习庞众望,母亲瘫痪,父亲精神分裂,可以说没有任何家底支撑。但他的母亲却用爱给他铸就了最温暖的港湾,用泥土哲学为儿子筑起一座精神殿堂。身体虽瘫痪,但内心的信念很坚定,她眼里的光,一点不亚于自己的儿子。
所以父母教育至关重要,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
你也可以把希望寄托给学校,但是知识能帮我拿到学历,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无法帮我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无法去除头脑里的思维钢印。
一个人如果运气还不错的话,往往会经历3次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这三个的重要级别逐级增强。
学校教育提供常识,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少走弯路,而自我教育才是一个人未来的天花板。
真正开明的父母,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威灌输知识,把家变成一个单向传递的封闭系统,而是像一个开放的Wi-Fi热点,不断为孩子提供接触新思想的机会。
他们会说,你可以试错,但记得总结经验,而不是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作为挡箭牌,对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
如果家长实在无法与时俱进,至少也要保持沉默,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成长。
最怕的就是父母自己停止了成长,掐断了家庭教育,却总是拿身份来压制孩子的独立思考。当孩子成为家庭里第一个觉醒的人,决定走出一条新路时,父母却用自己的认知百般阻挠,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选择。一旦孩子坚持自我,父母却大谈感情,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孝顺。
最后这种家庭会陷入一种诡异的沉默,父母不停抱怨孩子不懂事,孩子一直在忍受父母的控制欲,一个家庭的衰败和烂尾,就埋葬在这无尽的内耗中。
优秀的父母,不传递焦虑
很多家长总怕他们冷着饿着、怕他们不懂事走弯路,要替孩子操碎心,一张口就是必须这样、不能那样。本来是想保护孩子,结果话一出口全是压力和命令,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紧张和束缚。
刘震云说过,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交代的话一定是好好学习,尊敬老师,课间多提问,这些话全是废话。其实,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地自私,意思就是,我该说的都说了,我是没责任了,剩下的都是你的事了。
等到孩子真碰了钉子,父母又忍不住补一句:“看吧,早听我的不就没事了?”意思就是现在吃苦是你自找的。
聪明的父母不会在事后埋怨孩子”不听老人言”,而是允许他们自己去试探、去碰壁。跌倒几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犯错而不敢迈步。
孩子有犯错的勇气,胜过无数句正确但无用的关心。
可惜很多家庭的关心总是裹挟着焦虑,一开口就变味了。明明是想说”我爱你、怕你受伤”,可话到嘴边却成了”你必须照做”。当关爱里掺杂了控制,再好的初衷也会让孩子想逃。
其实,教育最难的不是教孩子,而是管住自己的不安。你若放松了,孩子自然轻松;你若整天提心吊胆,全家都会跟着神经紧绷。
养育孩子就像放风筝——拽得太紧,线容易断;张弛有度,才能飞得更高。
站在代际更迭的洪流中
我越来越明白,父母之爱的最高境界,不是密不透风的保护罩,而是目送时的克制与祝福。
因为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他的。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真正成熟的父母,都懂得不带期待的爱;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兜底但不干涉;最好的父母,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当孩子需要时,永远有退路,当孩子飞翔时,绝不拽线头。
这才是爱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当父母学会把爱收回恰当的距离,子女才能带着这份温暖而不沉重的牵挂,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