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的,就会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呢?催一下动一下,不催就完全不动弹!”
似乎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但我们关注孩子行为的同时,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很少会有!
多少家长会把”快点写作业””抓紧吃饭”挂在嘴边!
一旦这些话成为高频指令的时候,本质上是在用外部压力替代内在动力引擎。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持续的外界刺激,会使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自我调节功能发育受阻。
就像长期依赖拐杖行走的腿会萎缩,过度使用外驱力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自我启动的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机会。
到了初中,我们家长朋友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自己变得多么优秀,那个不现实,要脚踏实地的从做好身边的事开始!
设定明确目标,让孩子有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同学之所以不自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没有明确的目标,就跟没有航向的船一样。
所以,我们要和他们一起设定一些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比如半个小时默写10个单词,10分钟做5个数学小题。
千万不要去定“这次月考数学要提高10分”之类的目标。
太泛了,不光会让他们没有方向,最后还可能会遭到结果的反噬。
就要这种,眼下就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目标,才是最好的。
一开始,可以是一起制定,慢慢地就可以教给他们自己制定,家长只需要关注他们完成了几个目标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短期之内看不到多大的成效,但那些大目标,都是一个个小任务构成的。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自然会变得更加自觉。
给予正面反馈,让孩子有成就感
初中的同学虽然看着是长大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小孩子的纯真的,他们需要被肯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反馈。
我们有些家长也可能会反馈,但方式上面有待改善,比如说:孩子进步了,他们会反馈“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之类的。
对于年纪特别小的孩子,可能会有作用,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反馈相当于是敷衍。
反馈最好是要具体,具体到细节上面去,像考试进步了,就去看试卷,哪些做对了题跟以前相比,进步在什么地方,哪些值得继续发扬。
这样,他们才有继续努力的方向!
这种才叫正面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才能激发出他们的自驱力。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他们有担当
有些时候,我们家长会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包办。
什么早饭送到嘴边、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好放在床头的事,经常不绝于耳。
结果,孩子把这些事都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但真正的爱,是赋予孩子面对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替代他们生存。
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做饭,哪怕刚开始做糊了,让他们自己去洗衣服……
不要过多地干涉,不要觉得他们错了就得马上纠正!
我们要做的不是这个!!!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站在一边给鼓励,让他们知道,不管结果怎么样,家长会在他们身后。
这样,等他们取得了进步之后,不就会更加自觉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