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
“
为什么有的孩子,数学每次都考高分,
而我家孩子,成绩好像过山车,忽高忽低……
”
你说孩子不会吧,也考过高分;你说他会吧,有时候那成绩,掉的比他爹吃完降压药后的血压还快……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数学的长期高分,从来不是靠短期的题海战术或技巧速成,而是扎根于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
啥学习习惯?主要就是这4个。
01.
深度思考
“
数学的本质不是公式的堆砌,而是逻辑的“舞蹈”。
”
都听过深度思考,那到底什么算深度思考?
不了解?没关系,从最基础的开始。
首先学会“主动提问”:
面对新知识点时,多问“为什么”而非“是什么”。要探究知识背后的逻辑,而非单纯的机械记忆——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但单纯的背诵是万万不可的。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追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必然满足这个关系?”而非单纯的记忆公式。
其次学会自主拓展(可以搭配“学科融合”):
“
学习内燃机原理,去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
学习《雨巷》,去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年代;
学习南宋抗金历史,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
记住:
“
知识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
真正的学习,不是学完一科再学另一科,而是一种整体个人能力与认知的增长——尤其是再学科融合越来越盛行的今天,这种方式更加值得孩子们学习!
02.
高效练习
盲目刷题只会制造虚假勤奋,精准练习才能直击要害。
1.限时解题:模拟考场压力,培养快速决策能力;
2.错因分析:检查时,用红笔标注“计算错误”“概念混淆”等类型,而非简单订正答案;
3.题型归类:将题目按“基础应用”、“综合拓展”、“思维突破”分类,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
刷题时,千万不能“闭着眼”,要清楚自己在干嘛:
“
为什么高一了还做口算题卡?
因为计算不过关!
为什么选择题也要写完过程?
因为基础不扎实!
为什么这题只有一问你要解两问?
因为这块知识没学好!
”
学习如寻医问药,讲究的是缺啥补啥,直指“病根”。
03.
夯实基础
“难题都对了,简单提错了,就是马虎了而已。”
很多孩子都觉得,难题都能做对,基础题就根本不用练了,错了?那就是马虎了。
天真。
很多中上等的学生,之所以久久无法突破至学霸,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重视基础题。
切记一件事:
“
学霸的强,
不是强在有多少“长板”,
而是强在他没有“短板”!
”
优势科目再强,能强到哪儿去?你一科能考750?可笑。
现实是,考试中的基础题,占据了差不多70%,中档题20%,剩下的10%才是真正的难题。如果你能稳拿这70%,自己算算多少分?如果常规中档题就算你只能对一半,加一起又是多少分?
01
基础题“做三遍”法则:
第一遍:限时完成,暴露真实水平;
第二遍:逐题核对步骤,确保规范性(如单位标注、公式书写);
第三遍:改编数据重做,验证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02
回归教材:
每周及考前重读课本黑体字定义,用荧光笔标注重难点。
结合例题,反推公式的应用场景,确保知识扎实、入脑入心。
04.
活用错题本
家里孩子有没有错题本?对,就书包底下被压着的皱皱巴巴的那个本子,拿出来。
“
都说错题本没用,
那是因为90%的孩子都用错了。
”
1.红绿灯标记法:红色(完全不会)、黄色(思路卡壳)、绿色(粗心失误);
2.形成闭环:每道错题旁标注攻克日期、改进策略,形成“错误→反思→突破”的学习闭环。
3.定期检验:每月将错题定期整理,重做一遍,检验自己是否能够真正掌握。(适当转换题内信息,考验知识迁移能力)
兜得慧寄语:
“
数学的长期高分是习惯应有的馈赠
”
真正的数学高手,不过是把普通习惯做到极致:
“
用思考代替记忆,让知识生根;
用错题代替题海,让弱点转化;
用推导代替背诵,让公式鲜活。
”
当习惯成为本能,高分便是水到渠成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