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班主任,不时会跟孩子们闲聊,讲讲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或犯过的错误,以此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之类的。
昨天班主任谈到自己女儿才三岁,还没上学,但是将来等她上学了,班主任可以辅导她每一科,(因为班主任自己是北航毕业的学霸)每一科班主任也都总结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本来是个题外话,班主任最终的落点是,这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也会慢慢跟同学们分享。不过他只能带孩子们到小学毕业,所以中学课程里的“好方法”,他就没法再教给同学了。
很多同学听班主任这样说,露出了惋惜的表情,还有同学说,老师,我好羡慕你女儿啊!
这时,有个脑回路清奇的孩子突然说:“哎,我可以现在自S,然后投胎到老师家,当他家的二宝!”
全班哄堂大笑,连老师都忍不住笑说,那我可不敢生二胎了。
等满满说完这件事,我问她:“你会羡慕老师的孩子每一科爸爸都能帮忙吗?因为我不是这样的全能学霸,有些科目我自己也学得不好……”
满满打断我说:“我不羡慕。我自己也有学习方法啊,我觉得不管哪一科,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我很惊喜,“哇,你对此已经有所体会了呀!”
满满:“当然啦!别人教你的方法,你用得不一定顺手。就比如我经常教我同桌背单词,可她就是很难学会,我告诉她很多字母发音跟拼音近似,还告诉她有些字母组合有固定的发音,说了很多,但她还是不会背。我觉得学习的时候,你自己思考明白的东西,才能真的学会。”
我说:“是的,我以前也有这种感受!高中时,我们年级学霸还在升旗仪式上演讲,向全校介绍他的学习方法呢,可是我觉得,他的方法我早就试过了,并没有提升我的成绩。我跟学霸的差距,肯定不在这些浮于表面的方法上!”
满满:“在智商,对么?”
……不得不说,孩子的小嘴跟淬了毒一样。
但是她说的有道理啊。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擅长的记忆策略是不一样的,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然后形成自己适用的方法。
比如我初三学化学时,总是记不住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化学书上那么短短的一行字,我记了很多遍,但永远是翻书马冬梅,合书孙红雷。
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偶然想到我对色彩和图形比较敏感,于是试着画了一个小表格,标好试剂名称,然后相交的格子里涂上颜色,一目了然!后来每次考试,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点时,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完整的表格色块,再也没有记错过。
还有我高一时,有一阵李阳疯狂英语非常风靡,李阳总强调读英语一定要大声,再大声!但我试过几次后,觉得那样读不但很累、很伤气,而且还记不住,因为大声读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会不自觉的滑向单词的发音,而没办法去兼顾句意的理解。
于是我果断弃用这个方法了,但是我同桌就很喜欢这个方法,他说大声读真的让他记住了更多单词。
所以你看,什么是好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
正巧今早,我在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发了一张小学数学学习重点,上面是四种口算方法——“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

拆来借去的,实际操作下来,比直接硬算也快不了多少,因为它们也只能用于两位数的加减法。
更搞笑的是,为了记住这四个方法,又衍生出四个口诀。如果再花精力去背口诀……时间成本反而增加了呀!
这类方法,对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无实际作用,有点像成年人的炫技之法,一二年级的孩子不能熟练掌握,实属正常。
如果有些拎不清的老师再三逼迫孩子学会,家长一定不要“助纣为虐”。只要孩子自己能算明白题目,理解两位数加法的底层逻辑,慢一点就慢一点。这类脱裤子放屁的方法,不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