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何养出一个不容易内耗的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现象:

孩子生病了,懊悔自己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异常,后悔于这种事情“不该”发生;

看到孩子成绩下降,你开始焦虑不安,忍不住对他发火,事后又为自己的失控感到愧疚;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兴趣班,纠结自家孩子是不是也要学点什么……

当你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反复地担忧、回味,或许,你已经陷入了“内耗”。

当我们陷入这种状态时,大脑会反复咀嚼发生过的事件,分析每一个细节,陷入各种假设中无法自拔。

适度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但过度的反刍只会让人深陷焦虑、愤怒、后悔的泥潭。

令人担忧的是,精神内耗并非成年人的“专利”。

在看似无忧无虑的表象下,孩子们同样面临着属于他们年龄段的焦虑:可能是担心明天的考试,可能是害怕被同伴排斥,可能无法消化父母的批评……

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埋下内耗的种子。

作为家长,我们既要学会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远离焦虑和内耗的困扰呢?

01

积极的解释风格

当外部信息进入孩子的世界时,会先经过一道关键的认知加工,就像孩子听到其他同学评价“不好相处”时,大脑会立即启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模式:

悲观型解释:“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 “我永远处理不好关系” → “我本质上不讨人喜欢”

乐观型解释:“我们接触有限” →“这只是他的主观看法” →“不被个别人喜欢很正常”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风格,决定了孩子的情绪。

如果是前者,孩子可能会小心翼翼地迎合他人,给自己增添无效的社交负担,陷入精神内耗。

换句话说,只要孩子善于转变自己的解读方式,就能走出内耗的情绪漩涡。

解释风格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习得性无助”时提出的。

塞利格曼教授认为,孩子8岁时,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

在这之前,父母对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父母的批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解读风格。

首先,父母对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大概率会影响孩子的乐观。

塞利格曼教授举了个例子:西维亚和她8岁的女儿玛乔莉正要进入停车场的车子里——

玛乔莉:“妈妈,我这边的车门被人撞凹了一块。”

西维亚:“该死!你爸爸会杀了我的!”

玛乔莉:“爸爸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远一点的。”

西维亚:“该死!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懒,不想抱着大包小包地横穿整个停车场,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我真是笨死了。”

这位母亲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灾难性归因四连击:

永久化(“总是倒霉”)

普遍化(“所有事都很糟糕”)

自我攻击(“我本质愚蠢”)

宿命论(“这就是报应”)

孩子的大脑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些认知模式,最终形成看待世界的“灰色滤镜”。

其次,批评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解读风格。

比如,孩子把自己衣服弄湿了:

破坏性批评:“你真笨”“你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 留下永久性、普遍性的负面认知

建设性反馈:“你刚刚分心了”“你刚刚东张西望了”

→ 留下暂时性、特定性的改进方向

两者完全不同的解释风格,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前者让孩子认为是自己整个人的问题,后者会提醒孩子更加用心。

阿德勒曾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当父母率先戴上积极的解释眼镜,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也能塑造孩子的认知滤镜,任何看似阴暗的裂缝,都能有光照进来。

02

停止过度责备孩子

从心理学视角看,精神内耗本质上是一种过度心理反刍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个体持续将问题原因内部化,陷入反复自我审视、苛责的认知循环,这种思维模式会持续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

如果父母习惯过度责备孩子,那么孩子自我批评、自我攻击的强度也会更高。

孩子会将这种批判内化为自我攻击的武器。那些在责备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发展出一套严苛的“内在审判系统”——

简单模仿父母的批评用语,开始用“我真是个……”的句式自我评价

即使无人责备,先在心里责怪自己“果然不行”

发展出特定的自我批评脚本,形成负面自我认知

这样的思维和性格特点,必然会限制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记得曾经网上有个热门的话题“原来打碎碗是不用挨骂的”,这个话题下面,很多人都有小时候打碎碗被父母劈头盖脸责骂的经历。

他们将父母的责备声转换成自我的责备声,带着这份“阴影”直到长大。

如果孩子的童年受到的过度责备太多,他就会因为害怕被责备而谨小慎微,做事畏畏缩缩,早早地就失去了对于探索、挑战新事物的热情和胆量。

有个孩子打碎了杯子,一旁的妈妈看到后,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赶紧将女孩抱到远离玻璃碴的地方,爸爸搬来椅子让孩子坐下,检查她的脚有没有受伤。

整个过程没有怒骂,爸爸妈妈只是小声提醒孩子,下次应该怎么拿杯子。

这样平和、理性的处理方式,才能让孩子不畏惧犯错和失败,拥有不断探索的自信和勇气。

生而为人,错误与失败,几乎会伴随一生。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尚且会常常犯错,又有什么资格去苛求孩子不犯错、不失败呢?

重要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启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把错误与失败当作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更好地成长。

当我们停止用责备堵塞孩子的成长通道,他们才能学会把失误转化为智慧,在试错中长出真正的韧性。

03

做支持型、包容型的父母

有这样一则视频,小男孩被同学嘲笑衣服不好看。

他很坦然,并且让妈妈买一件一样的衣服天天穿。

看到妈妈不解,孩子解释道:

“为什么他们说不好看我就不能穿?我就要天天穿,让他看习惯。”

当同龄人的质疑如潮水涌来,这个孩子没有选择内耗自己,不被别人的眼光牵着走,稳稳守住了自我认知的关键。

这些敢于在质疑声中坚持自我的底气,从来不是凭空而来。

当父母用包容的胸怀为孩子搭建起安全基地,用稳定的支持构筑心灵缓冲带,孩子便能在各种遭遇中淬炼出自信。

一个孩子如果从来没有获得过足够的爱与支持,他也没有办法安抚、支持自己。

相反,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被无条件接纳过,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他的成长路上仍旧可能磕磕绊绊,仍旧可能会灰心、失望或痛苦,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调动内心的力量从容应对,没有那么容易陷入自惭形秽和自我厌恶的内耗之中。

在支持与包容中成长的孩子,将逐渐显现出:

清晰的自我边界:明白“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灵活的心态弹性:知道“这次不行,但下次我可以调整策略”

持续的内在动机: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打败他人”

这种生命底色的养成,始于父母每一次“接住”孩子时的温柔坚定。

当孩子知道身后永远有托底的力量,他们探索世界的触角才能自如伸展。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一个人被充分接纳时,他就不再需要把能量用于心理防御,而是能全然地发展自我。”

这正是支持型、包容型父母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生命礼物——一个不必自我消耗,能够专注生长的灵魂。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何养出一个不容易内耗的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