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不要过度担心你的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养育孩子,不是用焦虑的剪刀修剪幼苗,而是用信任的阳光滋养生命。当孩子羽翼渐丰,你的克制比付出更具力量。

前几天我接到一通心理热线电话,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打来的。她上初二的儿子因为不上学,她感到非常焦虑,于是打电话求助。电话里,这位妈妈充满了担忧:

孩子不上学整天在家里打游戏,长期这样下去,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孩子上不了大学未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等我们老了,他靠什么生活?

……

这位妈妈的情绪我很理解。面对孩子突然不上学的情况,任何家长都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每天都会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放学后禁止孩子看手机,甚至连孩子穿什么衣服都要听她的安排。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者李松蔚曾记录过的一个典型案例:初三学生小林每逢大考必腹泻,但就医检查却无生理异常。深入咨询后发现,每次考试前,小林的妈妈会“贴心”地给他准备五种营养品,调整全家作息,甚至请假陪读。这种密不透风的关注,让孩子的压力指数飙升,身体发出了警报。

身为家长当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就像攥紧的沙砾,越是用力,流失越快。

01

过度关注,不会让孩子变的更好

昨天晚上,女儿写作业时,我在一旁复习我的考试题。女儿写着写着,就跑去和妹妹玩了。我看到她的数学题还有几道没写完,便提醒了她一下。女儿回应道:“妈妈,你不要总是关注我的题写没写完,你认真看你自己的就行了。”

三年级的女儿给我提了一个醒。有多少家长和我一样,一边监督孩子学习,一边不停地指导:

“不要边写边玩,快点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

这道题教过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做错!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

身为家长,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孩子需要帮助,大事少不了干预,小事免不了插手。但我们却忘了,过度关注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命令和控制等负面情绪。如果将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只会徒增压力,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

当代社会的孩子学习压力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大很多,如果再加上家长的过度关注和管教,甚至吼叫打骂,他们如何能身心健康?他们只会紧张、焦虑、抑郁、厌学,家里也陷入无止境的争吵。蒙台梭利早在百年前就警示我们:“永远不要帮孩子做他觉得自己能完成的事”。这让我想起企业家曹德旺的教子智慧:当他的儿子曹晖想退学经商时,他只说:“想清楚代价就去做,但记住永远给自己留张回学校的车票。”

这种“有限放手”的艺术,在当代脑科学中得到了验证:前额叶皮质的发展需要自主决策的刺激,过度保护会延缓30%的神经连接形成。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完美的孩子,而在于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学会课题分离

当我们以“自我感动式”的爱和关心孩子时,我们可以自问几个问题:

1. 我的焦虑来自孩子的问题,还是自身的缺失?

2. 此刻的干预是孩子需要,还是缓解我的不安?

3. 我是否在用孩子的成就来填补自己的遗憾?

我身边也有朋友常常聊起:“如果孩子生病了、受伤了、成绩下滑了、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最终受苦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们更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必须独自面对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正是他们成长的契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理论,提醒我们,父母和孩子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孩子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总是急于替孩子解决问题,不仅会让他们失去独立面对挑战的机会,还可能让他们养成依赖心理,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的智慧父母,不是做孩子的“救火队员”,而是做他们的“情感加油站”。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急于替他们扫清障碍,而是要学着倾听与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支持;多引导与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多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给予他们尝试的空间。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帮助孩子独立,是父母能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当我们学会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不仅能够减轻自己的焦虑,更能帮助孩子成长为自信、坚强、独立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爱,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03

减少管教,多注重自我提升

教育是一场双向的成长之旅。明智的父母深知,与其试图改变孩子,不如先改变自己。当面对育儿难题时,我们不要急于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是要反观自照,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调整。这种向内求索的态度,不仅能够化解许多教育困境,更能为孩子树立自我完善的榜样。

正如一面镜子,我们唯有先擦拭干净自己,才能映照出孩子真实的模样。当我们专注于自我提升时,教育反而会变得水到渠成、举重若轻。

教育专家李镇西曾说:“与其做孩子的监工,不如做孩子的灯塔。父母的光芒,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作为一名父亲,他始终践行着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他热爱阅读、坚持写作,每天清晨5点起床读书写作的习惯保持了30年。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高中时期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大学期间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赴美深造,现已成为知名大学的青年学者。

他女儿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从未要求我必须考多少分,但他的书桌永远亮着灯。那盏灯不仅照亮了他的书页,也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这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到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专注于自我提升时,教育就变成了一种无声的感染,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正如纪伯伦的诗篇里写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作品,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你可以给予爱,却不能强塞思想。

因为灵魂住在明日的宅邸,

那是你在梦中都无法造访的地方。”

04

最后我想说:

孩子的成长是我们家长不断学习放手的过程。植物学家发现:过度施肥的树木往往根系浅薄,一场风雨就能摧毁。教育亦是如此,那些被“精心栽培”的孩子,常常在成年后的第一场人生风暴中折戟。

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一棵树的伸展,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自由呼吸的空间,过度的关注就像过密的枝叶,反而会遮挡孩子成长所需的阳光。真正的爱不是紧紧握住,而是适时放手。当我们学会退后一步,孩子才能迈出属于自己的步伐。

每一次的放手,都是给孩子一次独立探索的机会;每一次的退让,都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陪伴;不是控制,而是信任。让我们用适度的关爱,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不要过度担心你的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