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还有一年多,就要迎接关键的中考了。
在这么紧迫的阶段,他却彻底躺平了!消极厌学,彻底摆烂,已经快小半年的时间。
早在小学六年级,我就发现他有了厌学的苗头。
不爱学习,糊弄作业,如果生病请假不用上学,他比什么都高兴。
但那个时候,他毕竟害怕我的责骂,我还能管的住他。
上初中后,儿子也进入了青春期。
不知为什么,他的叛逆心理剧增,随之而来的,还有日益加重的厌学情绪。
他开始频繁的让我给他请假,前面一两周,我想着他可能也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就给他请了假,没想到,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只要我不同意请假,他就甩脸子,发脾气,好像跟我有多大仇一样!
后来发展到,就算不请假,他也敢直接不去,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一周去学校2、3天。
其他时间就是在家里躺平,缩在房间里玩手机,打游戏。
坦白说,我们家庭条件不错,多年的打拼,加上老公的期权激励,有了富足生活的基础。
儿子日常的吃穿住用,我都会尽量满足,毕竟,我们这么辛苦奋斗,不就是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吗?
但再不缺钱,小小年纪,也不能不上学啊?!不然,将来能做什么?坐吃山空?
我用尽各种方法,逼迫儿子回学校正常上课,好好学习。
讲道理、用物质奖励,甚至多次撂下狠话,讲明再这么摆烂,我就不管他了!
可儿子根本不怕,油盐不进,一旦我发火,骂他几句,那简直像捅了马蜂窝。
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比他爸还高一个头,从上俯视我们,怒目圆瞪,跟我们嗷嗷干架。
到了最后,我们几乎到了没法沟通的地步。说不了几句,就会吵得昏天黑地。
老公很看不惯儿子这副样子,有次他骂儿子,父子俩几乎大打出手。
最后他气的干脆不管了,把气都撒在了我身上,说我纵容儿子摆烂,把好好的孩子养废了!
我想不通,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吃穿住用都是家里最好的,物质生活都满足他了,他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好好学习,考出个好成绩。
可就这么一个要求,怎么就做不到呢?
老公离心,对我满腹怨言;儿子躺平,前途一片渺茫。
我觉得,自己活的失败透了!
02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我内心也越来越紧迫,知道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我开始尝试自救,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习,听课,看案例……我终于逐渐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走到今天。
像我之前那样,一个嘴硬心软的妈妈,提供再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养不出上进好学的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孩子就能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确实,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比过去要好太多,但学习的辛苦程度也高了很多。
恰恰是这种生活的舒适和满足,对比起学习的辛苦和挫败,显得格外让人贪恋:
不学习时,好吃好喝,玩手机打游戏,舒服的躺着;
学习又累又难,还有频繁的考试,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和期许。
一开始,孩子只会表现出轻微的厌学和焦虑情绪。
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够“狠心”,只是说说狠话,没有科学改变和引导,就看着孩子这样躺着,其实就等于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孩子的“恶念”!
如果孩子每天在家里上上网,看看剧,玩玩游戏,睡睡觉,一天就过去了,慢慢就会习惯躺平,习惯无所事事,习惯没有压力的日子。
一方面,这种舒适的状态,放大了人性中的惰性。
另一方面,长期的摆烂,会让孩子更加丧失能量和勇气,逃避现实。
时间久了,青少年本应该具备的朝气和斗志荡然无存。
一旦形成了这样错误的价值观念之后,再想让孩子听进去道理,猛然醒悟,谈何容易?
可以说,如果没有我一开始的”心软“,孩子也不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这些年,对待孩子,我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儿子从小到大,一直被我照顾的无微不至。
不管他想吃什么,要什么,我都会马上满足。因为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那种羡慕别人的心境还历历在目。
我希望儿子不必再经受那种自卑和窘迫的日子。
但随着年龄增长,儿子经常把无聊,没意义挂在嘴边。
他觉得学习没有,也感受不到努力的价值:“辛苦读书就是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到钱,我现在就过上那种生活了,你还逼我干什么?”
我很无语:“但你现在享受的生活,是父母给你提供的,我可以不让你过,把你赶出家门。”
可面对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儿子很不耐烦,根本听不进去。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想要把儿子从厌学摆烂,贪图舒适的泥潭里拽出来,我必须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03
1、调整好心态,对孩子要学会“心狠一点”,并知行合一
很多妈妈面对孩子,都无法做到真正的狠心。
毕竟是亲生的,那软萌可爱,全身心依赖妈妈的模样,仿佛就在昨天。
想狠下心,不管不问,真的太难了。
所以,妈妈们很容易陷入到拧巴的状态里:
一边频繁的说着狠话,威胁孩子再也不管他了;
一边又频繁打脸,凑上去问东问西。
家长的权威,就是这么一点点消失的。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能敏锐的察觉到,父母的狠话再难听,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很快,他们就会来跟自己妥协。
简单来说,父母已经被孩子看透了,摸透了。
所以,想要重新建立作为父母的威严感,获取孩子的尊重,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真正的狠下心——不说硬话、不办软事。时刻提醒自己,轻易不说,但一旦说了,就要知行合一,坚持到底。
比如,提醒过孩子,三天不正常作息,就一周不给一分零花钱。
如果孩子没做到,那就坚决执行。
从言出必行的力度中,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变化,他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只有做到这一点,父母的权威感才会重建,你说的话,孩子才会认真听。
2、重塑孩子的价值观念,物质生活再富足,也要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俗话说,人各有志。
不可否认,有的人就是不想努力,平平淡淡过一生。
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对人生缺少清晰的感知,只是模糊的得出了一些结论。
他们觉得,自己在家躺平的日子,就是自己想过的:“我不需要那么多钱,父母逼迫努力,就是在折腾我。”
所以,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讲歪理,而是在发现苗头后,尽早让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重塑他们的观念。
我给儿子开出了一个条件,去某物流干一个礼拜,只要能坚持下来,我就再也不干涉他的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
儿子欣然同意。当时正值酷暑,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先是分拣快递,再在片区配送。
很快,他就晒的又黑又瘦,苦不堪言。
要是在过去,我早就心疼的不行,但现在,我什么也不说,我也彻底想通了。
如果儿子这么辛苦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下来,那我就真由他去。
没出四天,儿子就坚持不住了。他犹豫的跟我开口,又怕我嘲讽,说不想干了,“比上学累多了。”
我没有嘲笑他,而是郑重严肃地告诉他:
你现在的年龄,还有尝试、犯错的机会,妈妈也要郑重告诉你。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正常上学,拿出学习的态度,在这条路上了解自己,看看能走到哪一步。
等你长大了,是深造还是就业,都是你的自由。
另外就是干脆休学,但放弃学业后,你也不可能一辈子躲在家里打游戏,还是需要去工作来养活自己。
人来世界一次不容易,不能一直在虚拟快乐中满足自己。
你现在确实缺少动力,但我知道,你内心是有自己追求的,妈妈希望你好好想想,逃避过后,到底想怎样过这一生?
儿子没说话,但神情严肃认真。
亲身体会了谋生的艰辛,他慢慢意识到,没有父母的托底,没有学历,自己的人生也会很辛苦。
他不再理直气壮的在家摆烂,而是准备重新回去上学。
可见,不管物质生活好与坏,孩子的生命动力,取决于父母的精神引领和人生态度。
3、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具体有效的支持,帮孩子重新“站起来”
不管孩子表现得多么消极摆烂,无药可救,请家长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求变好的心。
因为人性使然,没有人想当一个失败者。
孩子小的时候,谁不争强好胜,渴望做一个大英雄?
只是长期的压力和挫败,让他们内耗严重,能量不足,习惯了沉迷在虚拟的安慰中,贪图一时的享乐。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气愤灰心,认为孩子废了,彻底放弃;也不应该“无条件接纳”,让孩子放纵下去,而是提供科学的支持,帮孩子重新“起来”。
首先,家长要主动学习,在精神方面走到孩子的前面。
多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多学习沟通技巧,多看教育心理的知识,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让自己的思维,真正高于孩子。
知道的多了,就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无助,而不是训斥指责,将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也能从容应对,而不是手足无措。
其次,是掌握科学的方法,给孩子实际的帮助。
孩子也不想一直摆烂,但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内心其实无助而恐惧。
如果父母懂得科学的方法,就能把孩子从躺平的状态里唤醒。
我降低期待,告诉儿子,各科成绩不求多高,只要保持现状就行,减轻儿子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在知识点薄弱,落后较多的科目,在征求儿子的同意后,给他报了小班辅导,有针对性的补习。
多管齐下,很快就有了效果。
一方面,儿子的压力减轻,可以用平常心来看待学习,不必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和责骂,得以把精力放在学习本身。
有针对性的辅导,又系统的帮他掌握知识点,学起来渐入佳境。在不知不觉中,儿子的学习走上了正轨,精神状态也充满能量。
现在,即使我让他休学躺平,在家玩手机,他都坚决不会同意!
因为从愉悦的正循环里,他体会到了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从躺平摆烂,到重回校园,充满学习动力,一切的转折点,都从我变得”狠心“开始。
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味的满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不科学的。
真正的爱,可以无条件,但必须包含着狠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