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长大后最有后劲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3种父母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大部分家长,都是这么给孩子做规划的——

一岁上统感,两岁学英语,三岁学书法、画画……

鸡娃鸡到最后才发现,真正优秀的孩子,其实拼的是自驱力。

自驱力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有后劲,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

哪怕一开始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有些笨拙,也能在后面弯道超车。

而没有自驱力的孩子,就像“学酥”,只有使劲“捏”着才成型,一旦松手,立刻垮掉。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是天生的。

在0-6岁期间,他们不需要管理和强迫,也能在懵懂中学会行走、穿衣、涂鸦等等。

过多干预,反而会抢夺孩子手中的方向盘,让他们心生抵触,进而失去自信心和自驱力。

为了一时的好成绩而破坏孩子的自驱力,实在得不偿失。

不做下面这3件事,就是在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不让唠叨破坏

孩子的大脑

姐姐是小学班主任,她曾和我分享班上一名男孩厌学的案例。

这名男孩成绩虽不拔尖,但一直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并且性格开朗,在班上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但自从孩子妈妈结束外地务工的生活,回家专程照顾儿子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多科老师发现,孩子上课变得爱走神,喜欢低头搓橡皮、抠手指,情绪低迷了很多,成绩也有所退步。

直到在一次妈妈和孩子都在场的沟通中,姐姐发现了问题所在。

姐姐刚一开口问孩子,是不是最近遇到了困难,孩子妈妈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要在心里憋着。”

“你每天就只有一件事——学习,你怎么还学不好呢?”

“我也没有要你出人头地,但学习的事情你得自己放在心上啊。”

……

后续,孩子就跟姐姐说了很多内心真实想法:

“妈妈的话很多,她完全不听我说什么,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一点点小事,她都要拿来大做文章,说我一通。”

“一样的话,翻来覆去说很多遍,真的很烦。”

我们常常觉得“唠叨”是在表达爱意,但学者吴伯凡指出:

“唠叨”其实是在说一种没有对象感的话,看见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选择性。

唠叨对孩子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伤害还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关。

14岁以前,孩子大脑的前额皮质对压力尤其敏感,一旦受到威胁,就立刻掉线。

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于逃避压力,就不再愿意接受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

试想,一个被唠叨声持续刺激的孩子,他的大脑一直疲于应付情绪上的波动,

他还怎么专注地思考眼前的数学题呢?

相反,另一个在平静温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哪怕起跑慢了点,

但他有一个未被破坏的大脑,他就有足够的精力专注应对眼前的困难。

不将自己的焦虑

传染给孩子

曾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一边哭,一边声嘶力竭地问爸爸:

“我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把我的事情做完了,我玩有什么问题吗?”

爸爸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没问题没问题,你可以玩一会。”

但马上就补了一句:“但你不能玩太久。”

女孩的情绪瞬间爆发,哭着说:

“我9点就睡了呀,你什么时候看我玩到半夜?”

“你每天给我那么大压力,让我好好学习,长大做这做那,你自己怎么什么都做不到!”

生活里,像视频里爸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有的爸爸职场失意,为了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可能会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塞满补习班。

有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无能为力,会硬逼着孩子吃很多他讨厌的食物,因为那是她表达爱的唯一通路。

这样的孩子一方面疲于应付父母的失控和焦虑;

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生事物,自驱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谷爱凌可以说是自驱型成长的典范,这与她妈妈谷燕的松弛感是分不开的。

谷爱凌从小爱爬树,她不会因为害怕孩子摔伤而阻止。

谷爱凌不爱叠被子,她只是嘴上嗔怪,并不向女儿发难。

谷爱凌从小兴趣广泛,偶尔也三分钟热度,但谷燕从不剥夺孩子的探索乐趣。

而谷燕自己呢,本身就活成了女儿的榜样。

她一路从北大读到斯坦福,从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高管。除此之外,还是一名滑雪教练。

所以你看,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超强掌控力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焦虑。

我们并非要成为谷燕,才有资格培养出有自驱力的孩子。

做到“不用自己的焦虑惩罚孩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每当我们想要掰正孩子时,不妨问自己:

是孩子真的错了,还是我在焦虑?

是孩子让我失望,还是我对自己没信心?

放手让孩子去试错,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不以“为你好”

阻止孩子独立

媒体人周轶君曾说:“孩子和家长的角色总是错位的。”

当了父母以后,我们都太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子。

初衷是好的,却全然忘记自己还是孩子时,多么希望父母能够让自己做主。

我们都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点小份的,大份的你吃不了。”

“选这个颜色的衣服,它更衬你的肤色。”

“学这门兴趣班,它对你升学更有帮助。”

这些温和的劝告,初衷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和决策的权利。

我们总想着,孩子得大一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殊不知,放权越早,孩子其实成长得越快。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

一名15岁的初中女生报名参加一套线上课程,培训老师发现孩子妈妈是唯一没进群的家长。

没有家长的监督,小姑娘照样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

而这样一个自驱力极强的孩子,源于一对敢于放权的父母。

孩子学龄前,爸妈就让她自己选择上哪所学校。

爸爸妈妈会为孩子耐心解答:

哪个学校的操场更大?

哪个学校的老师更加和蔼可亲?

哪个学校的饭菜更好吃?

哪怕有些许害怕,孩子还是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

上学时,妈妈看到优质的课程,也会发给女儿,但至于是否报名,妈妈则完全尊重女儿的意愿。

看似放羊式教育,实则让孩子提早试错,提早进步。

你看,当我们把选择的目的当作是「收获经验」,就没有了对「选对」的执念。

人生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与其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不如让他自己在风浪中学会扬帆。

一项针对9-21岁少年的判断力测验结果显示:

14-21岁的孩子在判断力上得分基本一致,而9岁的孩子得分也只是稍低而已。

这并不意味着9岁孩子的判断力更低,只不过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实操经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失败带来经验,足够多的经验带来成功。

只有放弃以“做对”为目标,鼓励孩子不断试错,才能让孩子不断收获小的进步,进而独当一面。

写在最后

其实,孩子的自驱力并非来源于他做好一件事的客观能力,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的信心。

想要保护孩子的这份信心,就得学着把成长的控制权还给孩子。

就像《觉醒家庭》里说的那样:

让家不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

让家是孩子绽放的土地。

让家是孩子练习翱翔的天空。

少些言语,少些约束,适当放手,你会发现孩子会回报给你超乎想象的惊喜。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长大后最有后劲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3种父母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