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跟同事一起吃饭,聊到她春节期间跟妈妈吵架,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北京,两个人冷战,已经较劲儿一个月了,彼此没有妥协的迹象。
我把上大学的时,同学给我说的一句话说给她:“千万不要跟父母较劲儿,只会两败俱伤。”
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朋友说起来还是满腹的牢骚,觉得妈妈不理解她,更不尊重她。絮絮叨叨说了吵架如何一步步升级。简单来说,就是当妈的习惯了掌控孩子的一切,而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听话了”,两个“自以为正确”的人,谁也无法认同谁。
这个姑娘95后,我算是过来人。这种情况我熟悉,其实俩人之间没多大矛盾,主要是观念的问题,摩擦成为母女磨合过程中出现的小插曲,以后俩人会笑着谈这些事。
之前我经历过漫长的母女关系磨合期。尤其是有了女儿之后,母亲帮忙带孩子期间。母亲用过来人的心态为我好,为了孩子好。而在我看来,母亲大小事情上都过于强势——她付出了,全家人什么都要听她的。
我更无助的是,母亲很擅长冷战,矛盾之后真的能做到一句话都不跟我说。印象中似乎总是需要哭一场,母亲声泪俱下翻出过去的艰辛,这股气儿才能过去。
曾经我很不解,母亲为什么对别人总是那么和气,却对自己家人频繁生气。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母亲年龄渐长,唠叨的人变成了我。我总能在自己身上能找到母亲的影子。
我逐渐意识到,“母亲”是一个“不讨好”的角色,我走着母亲年轻时走的路。除了完成公司的工作,还要承担着家里的大小事,“隐形”的家庭担子落在了我身上。
以前只管自己,当然可以少唠叨。不对家里开销负责,不对一日三餐负责,不对整洁状况负责,不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负责,当然可以话少。
扛过来“隐形”的担子之后,因为要操心的事多,所以话多。而家是安全的地方,所以在家里脆弱且敏感。
我体会到“母亲”这个角色背后的坚忍。
母亲也一直在改变,有些琐事事她不管了,当做没看见;有些话不说了,知道说了也没用。她给即将去表妹家常住的小姨传授秘籍:“少管事少说话,让行动再行动”。
当然我也不再过度干预母亲的决定。之前我的“自以为正确”,在母亲看来也是强势啊。
比如,我认为母亲一个人住不安全,为了母亲好,我不让母亲一个人住,为此多次争执。不再执着之后,我只用交代好注意事项,再按母亲的意愿买好车票,走的时候送,来的时候接。
母亲认为南瓜根水对排结石有用,我不再粗暴地制止,配合买来南瓜根就是了。
母亲总是收集快递的盒子,堆在阳台上,我不再反对,周末带着孩子一起拿去换几块钱,孩子老人都开心。
不较劲,生活轻松不少。
其实无论如何争吵,父母都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存在,那是我们来时的路,也是我们的归处。
我总是会想起母亲最难熬的那段时间。外婆去世差不多半年后的某一天,六十岁的母亲不知为何,突然嚎啕大哭:“我是个孤儿了,我没有爸也没有妈了……”待我走过去,母亲说她想自己的爸妈了。然后哽咽着跟我说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包括跟外婆的争吵,跟外公的冷战。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诉说中,情绪慢慢平复。
我意识到,我已经接替父亲成为了母亲的依赖。母亲知道,跟我较劲儿、对我发脾气是安全的。之前这个角色是我父亲,后来这个角色是我和弟弟。
不跟母亲较劲儿,也让我自觉成了一个不跟女儿较劲的妈妈。过去跟母亲的针锋相对,成了一面镜子。我对女儿也有了更多耐心和包容。
当我看到母亲牵着女儿一起三步两跳回家时,当我看到母亲和女儿一起笑得前仰后合时,知足在此刻具象化。
当我看到女儿学着我跟母亲说话的样子跟我说话时,过去和未来在这一刻行程了闭环。
不跟父母较劲儿,是一场从孩子到大人的修行。
在这场修行中,或许我们都曾无意间用言语或行动,刺中对方柔软的地方。
等学会了和解,我们终将成为彼此最坚硬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