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的父母眼中只有自己,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我的妈妈很严厉,我很怕她……”

“他们对我好像没什么要求,有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限制,关他们什么事啊!”

以上都是一些孩子对父母的看法。

然而,让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来定义自己的父母,当然是很主观的。

反过来看,父母也未必真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甚至,父母本身,也根本不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

如同生命的伊始,每一个生命都是先进入孩子的角色,而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几乎是在瞬间(自己的下一代诞生的那一刻)就完成了从孩子到父母的角色置换。

所以,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自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或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对此,在心理学界,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的父母管教模式理论,已经被全球认可,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父母也可以反观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本身对下一代的养育模式,进行比照、反省和自我提升。

从两个方向到四种模式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主观态度被分为两类:

01/

情感态度:

表示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响应程度

如果父母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通常会用乐观、肯定、耐心的模式去响应孩子的各种需求和表现。例如,孩子犯错了,父母愿意以包容的、温柔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了解。

相反的一面,父母会排斥或忽略孩子的需求。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予以简单的否定,对孩子的物质或情感需求,表现出一种冷漠或者轻视的态度。

02/

控制态度:

表示父母对孩子行为和生活模式的主观要求与期望

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业、婚姻等等,几乎所有事情都有着很高的期望。

在整个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手段与规则,去约束孩子,为他们制定高标准,并要求孩子努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

而在另一个极端,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以及成长路径,可能采取非常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在一些情形下,对孩子的人格、品行等,可能缺乏应有的管教。

这两大类的态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

因此,父母的养育类型又被分出了四种类型。

这四种父母类型各有特点,占据了各自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在每个养育类型下成长的孩子们,划定了自己的位置。

恩威并重型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养育模式。父母的权威性在这里面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会为孩子的生活、成长和决策去设置一些规则,通过自己的资源和经验,来管教同时扶植孩子的成长。

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会积极响应,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并包容孩子的错误,同时也会通过规则来训诫孩子。这种养育类型也被称为“民主型”。

专制独裁型

这类父母的养育模式,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直觉”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生活的一些规则,在他们的认知中,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没有违背的理由,也没有探讨的必要。

而当孩子违反这些规则时,父母可能会非常愤怒,并用强硬的手段去扭转局面

忽视放弃型

这种养育模式通常发生在父母两人其中一方身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一)的角色是消失的。或是忙于工作,或是从生活习惯上就不闻不问(例如丧偶式育儿)。

孩子的需求几乎得不到任何的响应或满足。社会上反响强烈的“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这种养育类型的一个极端表现。

溺爱纵容型

这类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没有设置特别的要求或期望。一般情况下,他们允许孩子自由成长,自由表达意见,自由采取行动。

但是,父母也很少约束孩子的行为。孩子在一个缺乏界限和规则的氛围里生活,思想和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四种模式与百态人生

哪一种养育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呢?其实并没有。

恩威并重的父母也可以有宠溺的时候,而宠溺孩子的父母说不定也有独裁的一刻。

除了放弃型的父母不提倡之外(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其他类型的养育模式,其实都有可以提升自己的地方。当然,前提是父母要有主观意识提升自己。

那么,该如何去提升呢?

把“自己的意识”和“孩子的意识”分离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慢慢形成自己独立意识的过程。

父母要避免用简单的“有或没有”、“行或不行”去定义孩子。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例如,孩子走路踉踉跄跄,一些家长会说:“啊!他还不怎么会走路呢”。

其实孩子发现自己会走几步路,正是他的兴奋期 — 从不会到会的过渡。

家长如果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定义孩子,其实就扭曲了现实。

适当干预但不过度干预

这里的“干预”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指导,还包括了孩子遇到挫折、错误和风险时,家长的应对策略。

成长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多,挑战也很多。孩子的能力不可能永远走在前面。

🔹所谓“适当干预” 给孩子适当的建议、扶持、鼓励和安慰

🔹所谓“过度干预” — 用自己的方案,去扼杀孩子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就应该按我说的方法做”);或者,用夸张的反应,去面对孩子挫折(“这么笨下次还是别干了”)。

评估风险,同时容忍风险

由于孩子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评估能力,所以这一步要家长来帮孩子完成。

然而,家长也要避免把风险过度扩大。应该从孩子本身的能力,来客观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鼓励孩子自己去承担适度的风险。

举个例子:

12岁的孩子说要和小伙伴们单独出去玩。

这时可以问问孩子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路线、打算做什么。

也可以提问他们:“如果手机丢了怎么办?迷路了如何求救?该向谁求救?”等等。

总的来说,不管是哪类父母,和孩子之间终究逃不过“管教”。但其实“管教”这个词很好。“管”就是约束,设置界限和规则;“教”就是教授,让孩子接触新的事物和挑战

人的一生,就是在无数的规则,和接受无数的新事物与新信息之间前行。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孩子。

孩子最终都要独立生活,在他们还能依赖于父母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这些是规则,但你也尽情奔跑。

没有人天生就是父母,但我们都曾当过孩子。 相信身为家长或是准家长的我们,也不愿成为自己不喜欢的父母。

所以,让我们一起去加油,成为让孩子喜欢、让自己满意的父母吧~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