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这种教育现象很常见:
一些孩子小学成绩斐然,但随着学业推进,逐渐表现平平,最后泯然众人;
一些孩子小学平淡无奇,却在后续学习中逐渐崭露头角,甚至逆袭学霸。
大家认为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有无“后劲”。
这和长跑一个道理:
在从小学到中学长达十余年的马拉松长跑中,唯有那些具有学习“后劲”的孩子,才能在关键时刻奋力冲刺,一展风采。
在我看来:学习后劲就是学习潜力。
它需要孕育的土壤,成长的阳光,耐心的等待,直到开花季节才显现。
一位资深班主任朋友告诉我:学习后劲十足的孩子,往往来自3种家庭。
情感上安全依恋——安全基地,成长土壤
心理学家尤其重视安全依恋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对父母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就像对外探索时有了安全基地,可以自由决定飞多高多远,什么时候返航,因为他确信:那艘航母一直在那里静静等他。
什么样的家庭有利于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促进安全依恋的因素有:
1.敏感性——养育者能敏感识别孩子的需求,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2.积极态度——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和喜爱
3.同步性——与孩子进行平稳互惠的活动
4.亲密——陪伴孩子有意义的互动
5.支持——积极参与孩子活动,并情感支持
6.刺激——经常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孩子
一句话:父母需要情绪稳定、正向积极,家庭氛围亲密、温馨、有爱。
言语上鼓励——成长支架,探索勇气
如果说,安全有爱的家庭给予孩子向外探索的肥沃土壤;
那么,父母言语上的鼓励就是给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的成长支架。
孩子向未知探索时,就好像一只小蜗牛:既想探头看外面的世界,又有点对未知惴惴不安,好奇又紧张。
如果父母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支持他,他就勇敢不少。
如果父母用负面嘲讽的语言打压他,他就瑟缩在壳里,不愿探头。
那怎么才算鼓励式语言呢?
1.引导孩子思考时用5W2H提问框架。
即What,where,why, when, who, how, how much.
什么人/地点/为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何做/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用这个框架提问,能激发孩子深度思考,还能和孩子有话说。
2.引导孩子改正缺点时用正面管教。
最核心的是:用积极的语言重新定义”孩子的缺点”。
如把内向,定义为谨慎;把调皮,定义为灵活。
你会发现,只要这样做了,你的解决方法能积极、有效许多。
3.鼓励式教育不是盲目彩虹屁和不批评孩子
千万别误解鼓励式教育。
它表扬孩子,但不是敷衍彩虹屁;而是让孩子具体明确知道哪里做得好。
它批评惩罚孩子,但不是发泄情绪;而是批评后还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保持生命力——坚持学习,终身成长
记得生物课本上说,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呼吸。
我认为学习就是大脑的呼吸——用新知迭代旧知,促进新陈代谢。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内化。
你看,有效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内化加工。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提升孩子学习力,打造学习型家庭呢?
1.在环境上
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终身学习的榜样;
打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物理+心理)
2.在学习内容上
孩子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在学习过程上
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为了激发、保持孩子的学习力: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能让他对学习有过多的负面情感,要让他感到学习好玩、有用,并有成就感。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的学习,引领孩子向上生长。
写在最后
学习“后劲”是孩子的学习潜力,它需要:
安全依恋——温暖、安全、有爱的家庭氛围孕育;
鼓励式话语——积极、肯定、鼓励的父母话语支持;
成长型思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终身学习引领成长。
总之,认真培育、耐心守候,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