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这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藉由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进而让学生更加亲近和喜爱大自然。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生灵的可爱,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尝试写清楚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既是学习目标,又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抓手。怎样在课文阅读中落实呢?总体操作方式是,指导朗读,关注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关键词句,说说它们使用的好处,体会表达的情趣。
《古诗三首》
首先是朗读,读正确流畅,读出节奏(如果能按平仄吟诵会更有韵味);其次是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在头脑中构成画面,画面中的景或动或静(燕子、鸳鸯),或远或近(江水、鸭子),或高或低(桃花、芦牙),或多或少(桃花、蒌蒿),或寂静或灵动(绿荫、鸟鸣);最后便是借助语言不断勾勒景物形象,体会诗人在此景中的心境。
写景古诗的欣赏,避开逐字逐句解释的雷,图像化策略的运用就会成为学生的积极选择,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妙,进而从古诗的写法中汲取表达的智慧。
——李竹平
《燕子》
从第1课和第2课插图切入,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燕子的样子、形态,从而过度到语言学习——从画面景像到语言文字,是图像化策略的逆向运用。
本课所承载的写作训练,是抓住事物的特点表达。燕子,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作者在人们熟悉的事物中捕捉神韵——飞行中的燕子,用简洁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形容词勾勒出燕子简单而有力的形象。
欣赏语言的美,需要兴趣,这就靠老师的引导艺术了(听朱煜老师备课指导,明白这种引导艺术便是找到学生的言语系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燕子外形的描写,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猜猜老师认为哪些词用得好?理由越充分越有说服力。
《荷花》
课文语言亲切(如儿化音:“花瓣儿”“花骨朵儿”),富有情趣(如“挨挨挤挤”“冒出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学习这样的语言能促进学生图像化策略的运用。
学习这篇文章,厘清作者内在的情感逻辑,搭建描写一种植物的支架——香气吸引,观察活动;整体到细节,观察过程;观赏进阶到赞赏;赞赏进阶到陶醉,从而明白不仅写特点,还可以从不同维度写喜欢的事物。
除了关键词,文中还有值得特别关注的句子,如“有的……有的……有的……”,作者在众多荷花中,选取最有代表的三种姿态用三个“有的”进行表达,由此来涵盖整体。学生明白其中的语言逻辑之后,自己运用时就会考虑层次性,否则糊里糊涂乱写。再如“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引导体会作者视线的变化,以及欣喜之情,文字后面的“人”便活起来。
《昆虫备忘录》
这篇课文用四个小标题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看成一篇小短文。学习时,引导学生找找四部分相同的地方——写清楚事物最特别的地方。
怎样写清楚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告诉学生,运用不同的描写方式——或是列举,或是借用资料,或是拟人化的手法,加入自己的感受,这样画面感会增强。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阅读方法的另一面就是写作方法,当阅读训练的每一步都落地时,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支架参考:
开头:写这种植物的原由。
整体:有的……有的……有的……
具体:看,闻,摸,想
生长:借用资料,结合经验
(角度越丰富,表达喜欢之情越浓)
评价参考:
分角度写;特点写清;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