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初二刚开学的时候,儿子第一次向我提出不想去上学,想在家休息几天。他满脸焦虑,说在学校感觉很累,心情烦躁。
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中等偏上,我也没怎么操心过他的学习。当时我以为他只是心理压力大,就答应了他。
但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之后,他开始频繁找各种理由让我帮他请假,比如头疼、肚子疼、恶心、心慌等等。
有时候,他甚至在上课中途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自己肚子疼得厉害,要我赶紧去接他。我急匆匆请假去接他,结果他一回家,肚子就不疼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和他爸爸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我带他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可奇怪的是,检查结果显示他身体很健康,一切指标都正常。
我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疑惑和愤怒——难道他只是在找借口逃避上学?
我质问他,他却委屈地说,每次上数学课的时候,肚子就会疼得厉害。
我当时已经听不进他的解释了,觉得他就是在逃避。于是,我开始严格要求他必须去上学,不准再请假。
结果,事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他干脆彻底“摆烂”,铁了心不去上学。
老师告诉我,他在教室里总是心不在焉,不停地啃指甲,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
最终,他从厌学、频繁请假,变成了彻底休学在家。
02
儿子休学后,生活彻底乱了套。
初中正是关键时期,晚一天上学,中考就多一分被刷下的风险!
那段时间,我内心焦灼得不行,每天晚上都辗转反侧,根本睡不着觉。
儿子的状态让我既心疼又无奈,他整天窝在自己的房间里,点外卖、不洗澡、不刷牙洗脸,也不出门,就是刷短视频或者打游戏。
无论我怎么威逼利诱,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哭诉,他都铁了心不去学校。有时候我骂得狠了,他就崩溃大哭,甚至用“死”来威胁我。
作为妈妈,我心里又恨又怕——
恨他不争气,像烂泥一样扶不上墙,怕自己处理不好,耽误了他的学业和未来。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对他要求太高了?还是我忽略了他的感受?可一想到他的未来,我又忍不住着急上火。作为妈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有关孩子休学的文章时,看到了“妈心理”平台上有很多厌学孩子家长帮助孩子改变的案例。
我立马报名,试着开始学习调整。
通过学习,我开始回顾儿子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渐渐意识到,儿子走向厌学、休学,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从上学开始,他的生活就非常单一,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没有放松,只有学习。
我对他的关心也仅限于学习,虽然感觉自己很爱他,但其实很少恰当地回应他的情感需要。
常常否定他,到了初中,随着学业压力增大,他开始有些力不从心,而我又把这些当成正常,一直要求他不断努力,提升成绩。
儿子性格内向敏感,虽然话不多,但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和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
心理学上说,一旦孩子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被好好地回应过,他们也会怀疑自己的存在:
父母不够爱我——我觉得悲伤——得出“我不够好”“我不重要”的结论——开始自我贬损和自我攻击。
心理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儿子就开始通过请假、装病来逃避学习。
直到最后,他真的出现了头疼、胃疼、恶心等心理躯体化症状。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明白,儿子的休学并不是突然的,而是长期压抑和忽视的结果。
作为妈妈,我真的很后悔,但也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
03
1、给孩子一段完全松弛的时光,不施加压力和焦虑,才能让孩子慢慢纾解内心压力
儿子不上学后,手机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常是黑白颠倒的。为了让他作息规律,孩子爸爸干脆断了网。结果,断网之后,儿子完全不愿意和我们碰面了,每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只有等我们上班后,他才会悄悄出来。
针对这个情况,心理咨询师给我的建议是:暂时放下对手机的严格管控,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刚开始,我心里有些担心,怕他会更加沉迷。
但老师告诉我,手机和平板其实只是“替罪羊”,孩子之所以不去学校,是因为内心有卡点,但又没有解决掉,所以才试图在这些虚拟世界中找到安慰和补偿。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管控和对抗,而是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卡点。
老师还指出,儿子不去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过强的掌控欲。所以,这个阶段,我必须先放下掌控欲,因为对抗只会让亲子连接断裂,问题更无法解决。
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不再一味地管控手机,而是以手机为媒介,尝试和孩子重新建立沟通。
我开始主动和他聊他看的视频、玩的游戏,尽量在他面前收起焦虑,不再提未来,也不再催他上学。
我试着摆出理解、支持的姿态,关心他的心情和感受。
我对他说:
“妈妈其实只希望你能够快乐、健康成长就好了,妈妈希望你能找到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
情绪是流动的,当我们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包容,他就会知道,原来除了成绩,妈妈也在乎他的感受和想法。即便他遇到了问题,我们依然会接纳他、爱他,并且帮助他一起面对。
慢慢地,儿子的变化开始显现出来。
原本紧绷、愤怒的姿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得的松弛感。他开始走出房门,愿意和我们一起坐着吃饭。
他也试着和我沟通,倾诉内心的压抑和恐惧。因为他能感受到,妈妈和以前不一样了。
终于有一天,他向我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自己整天待在家里、不想出门的内心感受:
“妈妈,我真的好害怕……我怕我回学校后,又会像以前一样,什么都做不好。我怕老师批评我,怕同学看不起我,怕你们对我失望。我每天都在想,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为什么别人都能坚持,而我却不行?我试过告诉自己要去上学,可是一想到那些压力,我就觉得喘不过气来。我害怕失败,害怕让你们失望,更害怕自己永远都走不出来……”
听了儿子的话,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真正做到了放下焦虑,不再纠结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复学。
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关心、爱护和支持上——给他做他爱吃的饭菜,关心他喜欢的东西,主动给他零花钱,甚至陪他一起看他喜欢的视频和游戏。
慢慢地,母子关系得到了修复。我能感受到,他的心越来越静,情绪状态也越来越轻松,对我们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就像小时候那样。
他开始主动和我分享他的想法,甚至偶尔会笑着和我开玩笑。虽然他还是没有提复学的事,但我知道,他正在一点一点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2、陪伴儿子复学:在支持中守护成长
在持续进行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后,儿子的情绪终于有所缓和,我们也开始谨慎地考虑复学这件事。
我深知,家长得先修炼好自己。复学绝非易事,不是孩子一回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若这么想,那就是在偷懒、在逃避。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自我觉察,努力处理好自己面对孩子复学的复杂情绪。
刚复学那会,孩子太需要我们了,我把目光聚焦在当下一个个微小的目标上。
儿子刚开始复学的时候,隔段时间就会因为遇到做不到的事给我打电话。每次我都跟他说:“宝贝,每天能学一点就特别棒了。”
我会具体地肯定他当天的成就,陪着他把每天的学习任务拆得足够小,小到他不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这样他才有成就感。
要是鼓励孩子后续加量追赶进度,那基本等同于给孩子施压,这可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
以往我也会忍不住提建议,可那些建议又大又空泛,包含的学习内容太多,孩子听了还是会有压力。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通常会和儿子一起回顾他前一阶段的学习,着重肯定他已经做到的部分,让他清楚自己做得有多好。
我明白了,给孩子减压要从肯定他的过去和现在开始,因为任何建议本质上都是一种否定。
具体的学习计划,我会和儿子一起开放式地讨论,绝不急于提建议。要是提建议,我也会在他自己的计划基础上,帮他往后调整一点,而不是往前推。
到后来,儿子学习动力越来越足,还嫌我太 “躺平” 了。
我们做家长的,可别太 “自恋”。孩子计划成功时,大大方方肯定他很棒;孩子计划失败时,帮他减压,做好托底。千万不能有 “他当初听我的就好了” 这种想法,其实孩子心里都明白,我们不能强化这种念头,要让他自己去调整,我们稳稳地在背后托住他。
就这样,在一步步的陪伴与支持中,我陪着儿子慢慢走过复学这段艰难的路,看着他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