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观察过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
有的孩子放下书包直奔电视、平板、手机。
有的孩子放下书包,稍微休息,开始写作业。
区别虽小,却可能对孩子的其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直至塑造孩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虽有夸张,却也不无道理。
Why:小小的环境差异,却对孩子影响颇大
为什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对孩子影响重要呢?
1.孩子注意转移的能力不成熟
生活中,你可能有这种经历:
当你要求正专心看电视的孩子去做其他事时,他往往拖拖拉拉,难以立刻行动。其实重要原因就是注意转移的能力不够。
心理学认为: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在不同任务或刺激之间灵活切换注意的能力。
它受着年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大脑发育、任务难度、刺激强度、环境干扰、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可见,如果放学回家就暴露在过高的刺激(如平板/电视/电子游戏)中,孩子就难以快速从娱乐切换到学习状态,造成时间浪费、学习效率低下。
2.环境对行为的暗示作用
放学回家,就能看电视玩游戏,暗示的是”正事”结束,可以休闲放松了。
可作为父母,我们深知,孩子虽然放学了,但一天的学习还没结束:他还需要完成写作业、复习、预习等一系列学习任务。
放学回家是否看电视、玩游戏,可能短期对孩子影响不明显,长期下来却可能塑造出不一样的人生。
What:孩子需要低刺激、低诱惑的学习环境
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这里,什么叫“有准备的环境”呢?
我认为,这主要看教育目的。
孩子放学回家,你希望他稍微休息,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就应该有意识地塑造低刺激、低诱惑、鼓励思考学习的较为安静的环境。
过多的刺激:如视频、电视、游戏、喧嚣的音乐、刺激的体育游戏等都难以让孩子快速平静下来。
过多的诱惑:如零食、喜欢的玩具、家人的玩乐、邻居小伙伴的玩耍邀请等,也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虽然父母应培养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但不应过度挑战人性。
贪图安乐、喜欢享受是人的本性,成人尚且如此,何况稚子乎?
How:如何安排孩子放学时间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时间,但选择如何使用时间,却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学霸、学渣的主要区别不在课堂,而在如何度过课外时间。
那我们应如何科学安排孩子的放学时间呢?
我认为,放学后,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作业概况等。
对此,父母可以:
1.如果你要接孩子放学,在路上和他聊天。聊天是有方法的:
A.避免第一句话就问孩子“今天什么作业”,”今天学得怎么样“等。
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你只关心他的学习,而不关注他本人。因此建议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他情绪不佳,就要先关注他的情绪。
B.让孩子当小老师,复述当天学习内容,促进内化复习、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户外活动、运动后学习,效率更高。
有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刺激大脑分泌BDNF,这种蛋白质有助于神经元生长、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提高记忆力;同时运动还让人产生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力。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放学后先运动半小时,再写作业,学习效率会更高。
3.活动转换时,注意提前提醒孩子。
如上,孩子注意转移的能力不成熟。所以,为了减少孩子拖拉,你还可以跟孩子明确放学时间安排,在活动转换前五分钟左右,提前提醒。
写在最后
放学不是一天学习时间的结束,而是自主学习时间的开始。
有远见的父母会积极塑造低刺激、低干扰、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
1.放学后避免孩子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刷视频,打游戏,吃过多零食等。
2.积极创造环境暗示:如让孩子分享今天趣事、收获,当小老师复述功课等。
3.运动后学习效率更高。每天孩子应有一定的运动时间。
4.孩子需要在不同的活动转换时,提前几分钟提醒,能有效减少拖拉。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毕竟,自主学习能力,才决定孩子未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