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细思极恐,初中生内驱力是这样被破坏的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一些同学到了初中,学习的内驱力越来越弱,好像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了都不动。

什么是内驱力?就是内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和动力。

内驱力强的同学,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耳提面命,自己就能保持热情,高效又专注地投入学习。

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追踪研究显示:初中阶段学生内驱力呈断崖式下跌,34.7%的初二学生表示“学习只为应付家长”

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完美教育”,正在悄无声息地绞杀着一些同学的求知本能。

失控的“直升机父母”,正在制造空心人

上海教科院2023年发布《家庭教育监测报告》:每天被催促学习超过5次的初中生,自主学习意愿下降40%

就是说跟“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生活中,从起床、吃饭、穿衣,到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甚至还要帮着记作业,检查作业。

还没写作业,就先给安排好各种学习任务,才刚刚写完作业,又额外增加学习任务。

成绩下滑了,比孩子还要着急,四处报班补课,甚至直接替孩子学习,帮孩子总结错题……

表面上看,为孩子操碎了心,但这样的过度关爱,就像是一把剪刀,一点点剪掉了孩子的翅膀,让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沦为学习上的空心人。

有一个朋友,她女儿上初中后成绩一直下滑,那段时间,她非常焦虑,工作没有状态,最后辞掉工作全职陪读。

每天盯着她女儿写作业,写完作业还额外给增加学习任务。

结果,没考上!

朋友非常困惑:我为了女儿付出了一切,女儿为什么就是不懂我的心呢?

其实,不是女儿不懂她的心,而是女儿在她的高压政策下,早已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学习的内驱力。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的: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受到父母的压制和否定,他们就会逐渐陷入习得性无助,变得厌学、懒学,甚至破罐子破摔。

所以,想要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内驱力,父母一定要学会适当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然后静待花开。

记住:当学习变成提线木偶的表演,孩子的内驱力只能化作提线者手心的汗渍。

分数军备竞赛,绞杀最后的好奇心

笔者上学的时候,只有初三才有月考,现在初一、初二也开始了。

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为了争夺优质的生源,都在暗暗较劲,不断提前教学进度,加大考试难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和家长都变得焦虑起来,生怕孩子考不好,被学校、老师边缘化,于是不断给孩子施压,要求孩子考高分、考名校。

然而,当所有的孩子都拼命刷题、抢跑,当所有的学校都唯分数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分数越来越内卷,孩子越来越厌学。

因为在这场分数军备竞赛中,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被一点点绞杀殆尽。

有一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曾分享过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孩子,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上了初中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她非常困惑,找孩子谈话,才发现孩子上了初中后,非常不适应。

小学的时候,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就能轻松考出好成绩。

但上了初中后,学习节奏突然加快,考试难度也陡然提升,还没适应过来,就已经被甩在了后面。

而且,她发现,身边的同学都非常拼命,每天下课都在刷题,晚上熬夜学习更是家常便饭。

她也想过努力追赶,但每当拿起课本想要学习时,脑海里却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反正也学不会,学了也没用。”

老师这才意识到,是过度的分数竞争,绞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所以,老师和家长与其把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分数上,不如放在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上。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们自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研究,内驱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了。

当教育沦为数据化的流水线,好奇心就成了必须切除的“良性肿瘤”。

情感绑架的毒鸡汤,腐蚀自发动机

这些话不知道大家熟不熟:

“孩子,我为了你,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你可一定要争气啊!”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一样,过苦日子!”

“你如果不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就对不起我们这么辛苦供你读书!”

看似是激励孩子,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情感绑架。

通过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枷锁去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两种极端表现:

一种是变得非常叛逆,他们厌烦父母的唠叨和说教,厌烦学习,甚至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另一种是变得非常内耗,他们时刻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担心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

无论是哪一种表现,都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内驱力。

因为他们的学习动力,不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而是来源于对父母情感上的愧疚和补偿。

一旦这种愧疚和补偿被消耗殆尽,孩子的学习动力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想要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孩子用成绩来回报。

当父母能够卸下孩子的情感包袱,让孩子轻装上阵,孩子才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去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细思极恐,初中生内驱力是这样被破坏的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