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3年级了,每天完成作业就快11点了,哪有时间去运动。”
“我儿子初二,为了不被中考分流,我已经取消了他所有的课外活动,周六周天都要去补课。”
“孩子高三了,为了能上更好的大学,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哪还有时间运动啊?”
学习>运动,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在心中的排序。在升学压力下,许多父母和孩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放弃运动,专注学习“的策略。
然而运动真的会耽误学习吗?我们从感统角度进行分析,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01 运动是高效学习的秘密武器
每年高考状元分享经验时,总有一个共性引人注目:他们并非“书呆子”,而是兴趣广泛,尤其热爱体育运动。
从篮球到游泳,从跑步到舞蹈,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实则是他们高效学习的秘密武器。
究其本质,运动通过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感统能力是学习的隐形基石,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平衡感)、本体觉(身体感知)等多感官信息整合并协调运用的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情绪调节。
例如:
●注意力提升:感统良好的学生能过滤无关干扰,专注课堂内容;
●思维敏捷性:多感官信息的整合促进脑区协同,增强逻辑推理与创造力;
●动作协调性:书写、实验操作等学习活动依赖手眼协调,而这正是感统训练的结果。
研究发现,70%以上的学习困难儿童存在感统失调问题,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动作笨拙或情绪波动大。而运动,正是最自然的感统训练方式。
02 运动如何通过感统助力学习?
1、促进大脑神经可塑性
运动是我们拥有的最强大的大脑刺激物之一。
高年级的学习压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运动能够促进体内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有效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些物质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增强神经元连接,提升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安徽理科状元耿泉通过每日跑步调节心态,形成良性学习循环。
2、刺激感官系统,优化信息处理
跳绳、球类运动等需要快速反应的活动,能强化前庭觉和本体觉,帮助大脑更高效地处理复杂信息。
例如,篮球的运球与传球训练,要求大脑同时处理视觉(观察队友位置)、触觉(控球手感)和平衡感(身体移动),这种多任务处理能力可直接迁移到解数学题或写作文的逻辑整合中。
3、培养毅力和自律,提高学习自觉性
坚持运动需要毅力和自律,而这些品质恰恰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吉拉·杜克沃斯教授在其畅销书《坚毅》中指出:”坚持运动的人往往更有毅力,更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不懈。”
长跑、游泳等耐力运动需持续集中注意力,这种“心流状态”能训练学生屏蔽干扰,形成高效学习习惯。
03 学龄期如何科学安排运动,助力学习?
1、6-12岁(小学时期)
数据显示,10岁是孩子的发胖高峰,有些孩子还容易出现激素紊乱,所以每天至少要保证30-60分钟的运动时间。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更加喜欢跳跃、球类运动。
●羽毛球/乒乓球:通过击球动作训练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可对墙练习或双人对打。
●排球/篮球:通过拍球、传球等动作增强本体觉和双侧协调能力,如拍球计数、接力传球。
●滑板车/轮滑:通过速度控制强化前庭觉和肢体协调
●大龙球翻滚:俯卧或仰卧在大龙球上,家长辅助缓慢滚动,改善触觉敏感
●舞蹈/武术:通过规律动作组合强化节奏感和身体控制
……
还可适当给孩子增加一些简单的对抗项目,比如篮球、足球对抗赛,通过运球突破、传球配合等提升反应速度、团队协作和本体觉。
一些小的负重力量训练,比如仰卧起坐、哑铃操等等也可以尝试。
2、13-18岁(初高中时期)
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骨骼质量和肌肉含量也会激增,到17岁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这个阶段孩子的爆发力、速度、耐力等都在快速增长。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大脑供氧,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羽毛球、乒乓球等需要快速反应和策略思考的运动,也能很好地锻炼大脑的执行功能,快速接发球训练手眼协调和注意力分配,对学习大有裨益。
父母们可以在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带孩子接触不同种类的运动,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快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喜好,选择1-2项运动坚持下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运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坚持运动。
结语
运动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隐藏的“助推器”。北大校长王恩哥说过:
“人的一生应该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就是运动场。”
从感统视角看,每一次奔跑、跳跃、投掷,都在为大脑搭建更高效的学习网络。
正如教育家徐鹏在感统研究报告中强调:“感统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而运动是其最佳培养途径。”
让孩子动起来,或许正是解锁学霸潜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