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没有错,但当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束缚和捆绑孩子时,这份沉重的爱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智慧的父母;都是懂得放手、允许孩子试错犯错的人。
不停纠错
破坏孩子专注力
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时,不要不停地纠正孩子。
例如孩子在专注玩拼图和堆积木,父母却一会问问渴了没,饿了没,不停关注孩子,其实就是在打扰孩子,这样循环往复,就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无法进入心流状态,无法更好的探索。
不停纠错
孩子会变得自卑,没自信
孩子犯错很正常,但说父母读不懂这点,而是不停纠错,会让孩子变得自卑,长时间下去变得没有自信。
就像前年大宝刚学习练字一样,她总是出格,要么就是写的歪歪扭扭,我总是自以为的去给她纠正。
殊不知,不停的纠错,不仅没让她把字练好,我的这一行为还让她对写字失去了兴趣,进而变得不自信。
相反,我把不好的地方放下,去发现她的优点时,她反而字写得也进步了,也变得更有耐心了。
不停纠错
孩子会产生内耗
不停纠错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内心里不停地否定自己,长时间下去,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响起我不行、我做不到,甚至开始自我内耗,最后进入抑郁状态。
曾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
讲15岁的小男孩,每天会情不自禁的撕扯纸巾,甚至时常都把纸巾撕扯出的纸屑在脚下堆积如小山。
父母都很奇怪他怪异的举动,他们不知道小男孩的这一举动,正是他为自己寻找自我安抚的方式。
小男孩母亲是重点中学教师,父亲是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这个外人眼中的”完美家庭”,实则每天都上演令人窒息的纠错剧场——英语发音不好被打断。数学解题步骤不规范要重写十遍,连吃饭拿个筷子,拿筷子的角度也要有一套标准,这种持续二十年的纠错教育,最终将小林送进了抑郁症病房。
作为父母,让孩子有规矩没错,但规矩不是苛刻,更不是逼迫和约束,而是在爱中去引领和托举。
不停纠错
让孩子价值感缺失
纠错型父母总是以爱为名去约束和控制自己的孩子。
特别是每天就像手持显微镜,不停在孩子身上寻找瑕疵,并把瑕疵和缺点都放大成威胁人生的致命缺陷。
据心理学家调查:
在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心理健康普查中,68%的焦虑症学生家长存在过度纠错行为。这些家长像永不疲倦的质检员,将孩子变成永远”不合格”的残次品。更可怕的是,这种纠错往往以”为你好”的温情包装,让孩子在痛苦中还要背负道德枷锁,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
心理学中提到”过度校正效应”显示:
当错误被过度关注时,反而会形成负向强化。一个总被纠正握笔姿势的孩子,最终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反复纠正发音的孩子,可能彻底丧失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育方式犹如在幼苗周围筑起钢筋水泥,表面是保护,实则是扼杀生命自然舒展的力量。
爱孩子,就抓大放小,不要过多关注,让孩子顺着规律自然成长,你会发现,孩子比想象的还优秀。
教育专家曾说:
教育本应是帮助种子找到最适合的生长方式,但纠错型父母却是那个执着于把玫瑰修剪成松柏的那个,但事实是,玫瑰只能是玫瑰,永远变不成松柏。
作为父母,要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孩子,对孩子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允许孩子试错犯错。
写在最后:
被父母不停纠错的孩子,早已失去了”犯错”的能力——而所有伟大创新,都是跌倒后优雅华丽的转身。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理解:真正的教育不是消除错误,而是培养与错误共处的智慧。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最神圣的使命,不是充当纠错机器,而是成为照亮生命原色的光。
当有天我们学会用欣赏缺陷的眼光看待成长,或许会发现,那些曾被我们视为瑕疵的裂痕,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