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帮孩子整理好书包,陪伴ta出门。总想叮嘱两句。“认真听讲”恐怕是父母说的最多的话。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认真听讲”,高效的听讲到底在哪个环节上最重好?
01
认知革命:
让听课效率大打折扣的3大陷阱
1. “认真听讲”是最具欺骗性的伪命题
早上出门上学,父母总不忘提醒一句:要认真听讲啊!
这句话有没有有用呢?实际上,很多孩子带着”认真听讲”的指令走进教室时,他们的大脑已经开启了低效模式。
认知神经科学发现:被动状态下,人类前额叶皮层最多维持15分钟高强度专注,超过此时限,大脑会启动保护机制——看似在听讲,实际进入”伪学习状态”。
哈佛大学课堂观测数据也显示:当学生被动接收信息时间超过70%,24小时后知识留存率仅剩6.8%。
小学的时候,被动听讲或许还能够跟上,因为小学课堂信息密度比较低,重复度高,靠记忆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到了中学阶段就不行了。
真正要培养的,是孩子“积极听讲”的能力。善于积极听讲的孩子,精力不是平均分配的,也不会从头专注到尾 — 试想一下,我们成人,开一个会,能不开小差从头听到尾吗?
破解方案:
- 教会孩子捕捉教师的”重点信号”:音调突然升高、重复3次以上的内容、转身写板书前的停顿、强调易错点时等等。这个时候就要无比专注:老师想讲什么?为什么这个重要
- 每15分钟在课本边缘画一个“思维锚点“(如△代表疑问,☆代表重点)。这个动作就会促进自己的思维要跟上
- 老师推导公式或者讲例题,努力抢在老师给出方法或答案之前,想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如果发现自己想不出,就要警惕:这门课有可能要跟不上了,回家一定做好复习,并适当预习一下节课的内容
2. 记笔记正在制造虚假学习安全感
上海某重点小学的对比实验发现:详细记录板书(直接照抄)的学生,课堂提问参与率可能降低58%。
认知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书写时视觉皮层过度活跃,专注度表面上看提高了,但会抑制前额叶的逻辑分析功能。也就是说,“照抄笔记”时常常停止思考。
更危险的是,工整的笔记会让孩子误以为”已经掌握知识”,把学习变成了“假努力”。
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中,“如何记笔记”是一个大学问。最合理的方案,是记录自己思维的结果。一般孩子到了初中,就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具体的笔记改良方案:
- 三色符号速记法:红色笔标注困惑点(不超过3处),蓝色笔记录联想,黑色笔只写结论词。结论词,就是不完全照抄老师的全部过程,把自己理解的重要的结论写下来。如果不理解,则标为困惑点。联想,则是这个知识点和其它知识有什么关系。
- 康奈尔笔记法:随着年级上升,课堂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孩子不一定能够当堂消化所有的内容,这时候建议采用康奈尔笔记法,即将笔记分栏,对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以在课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的总结、分析。如果希望了解这个方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要学会记笔记,不仅仅要知道上述的技巧,还要有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否则只能大段大段照抄老师的板书,而无法精炼浓缩成自己的话,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能力要从小培养。比如,科普书籍读完,可以让孩子尝试用书籍中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就是分析的能力;还可以请孩子用三句话给父母讲清楚书中知识,只就是总结和归纳能力。开始的时候有难度,但是慢慢来,这种基础能力实际上服务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
3. 课后补习正在透支学习潜力
我熟悉的不少资深教师,都有一个感觉,那些每周补习超过6小时的学生,课堂主动思考要比其他同学少一半。
大家都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知识需要反复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但是,如果首次记忆错误时,修正它则需要3倍时间。也就是说,课堂上没有形成准确的思维,那么课后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补回来。
而且,一旦习惯了这样的路径,那么课堂上听不明白、没有彻底搞懂,孩子也不会主动想办法,反正有补课等着我。
家庭行动指南:
- 当日事当日毕:先支持孩子,争取每天的疑问当天解决,要结合笔记法,将课堂上的疑惑标记下来,回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
- 建立预警体系:当孩子自己感觉听课效果不佳、理解不清,或者通过作业、小测发现错误率很高,要和孩子一起研究理解方面存在什么样的误区。
- 补习功课安排:课内的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技能熟悉,应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完成,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教辅,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课外补课可以以两种为主:一种是加深、一种是提前学。
02
生物钟密码:
破解专注力的3个5分钟
1. 课前5分钟的思维激活:
即便做过预习,孩子也要学会充分利用课堂正式讲课前的5分钟,即预备铃到老师开始讲新课,通常有大约5分钟时间,这5分钟时间,应该拿起教材,快速扫描今天要学的内容,了解自己的陌生点或者疑惑点。
思维快的孩子,基本上这5分钟翻翻书,就已经对今天的内容的基础了解了七七八八;即便速度慢一点的孩子也能够做到心中更加有数。
虽然没有科学研究,但我对这5分钟的效果的评估,感觉对孩子的听课效果影响可能超过40%。
2. 课结束前的5分钟确认内容体系:
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内容。这个时候要主动快速回顾本节内容,学了什么要点,还有哪些困惑等。
如果有些困惑或者问题,可以在下课时找到老师问一下,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
这5分钟用好,就完成了对课堂内容的第一次印象加深,也解决了还存在的问题。
3. 课后5分钟记忆固化
可以在课后(比如放学回家后)用海马体激活的三步骤来快速固化记忆:
① 闭眼复现:用脑海”摄像机”回放板书、老师讲解的关键帧。
② 关键词速写: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只写3个核心词来描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③ 自我提问:”如果老师换个问法,我还能答对吗?”
03
元认知觉醒:
从知识容器到思维建构者
真正的积极听课者,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善于“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为什么成立?怎么成立?为什么重要?何什么相关?能怎么用?如果都能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孩子一定非常善于学习。
要从小培养孩子对提问的敏感度。很多孩子接受一个内容,完全没有什么提问的意识。这个时候,大脑的思维就是停止的。这样再认真听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另外一个“质疑”,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我为什么会错?是不理解。
那如何更好的理解?
我要做什么?什么资源能帮我?
我要调整我的学习方法吗?如何效率更高?
……
这样的能力叫做“元认知”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能够预测学业成就。元认知能力高的人,都更善于学习。
问题雷达培养计划
1. 每日质疑挑战:
初级阶段:为什么老师说这个公式很重要?
高级阶段:如果我来解释,怎么解释会更好?
2. 家庭辩论会模板:
“我认为老师今天讲的______不够准确,因为______”
“如果从______角度思考,可能会______”
3. 错题本的认知升级:
三维分析法:
知识层:哪个公式没记牢?
思维层:是否跳过了关键推理步骤?
心理层:当时是否因焦虑导致误判?
教育的本质,终将回归到那句古老的箴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最高级的”渔”,正是这些重塑大脑的认知策略。
当我们突破“认真听讲”的误区,重新构建“积极听讲”的思维框架时,孩子们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