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们来说,养育这代孩子最大的不同与挑战,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数码原住民”。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直言,早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童年”宣告诞生,它标志着“以玩耍为基础的童年”的终结。
但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问题并不在于互联网,问题在于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并不理想,网上充斥着太多“有害”信息,比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没有营养的“短视频”。
2023 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超 1 亿,其中——
- 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 2018 年的 40.5%增长至 2022 年的 54.1%;
- 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平均每天看短视频超过 2 小时;
- 7.2%的未成年用户在节假日每天看短视频超过 5 小时;
- 77.5%的家长表示会担心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过长。
并且,从未成年人收看短视频的目的来看,73.6%的未成年短视频用户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而非学习和充电。这表明,大部分未成年短视频用户在收看短视频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除了漫无目的地刷没有营养的短视频,孩子在互联网中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有毒信息”。
萌医生之前看到某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长达 64 页的报告显示——
- 上课期间,97%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中位数为43分钟(最低几分钟,最高6小时)。
- 半数参与者每天收到 237个或更多通知,最多的孩子每天收到4500多条通知(包括短信、APP 通知、社交媒体聊天等)。
- 青少年们短视频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 1 小时 52 分钟,有的孩子每天看 7 小时以上短视频娱乐信息。一周内玩过 657 款不同的手机游戏,其中 211 款游戏带有暴力。
可以说,今天的孩子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正是这场如火如荼的“信息革命”带来的,人类拥有智能手机的互联网时代,不过 20 年,关于互联网生态的立法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导致互联网信息杂乱。
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天的每个家庭,都正在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互联网?
一、纷杂的网络世界
对孩子的影响被我们低估了
不论是智能手机、互联网,还是 AI、大数据,本质上都是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这些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方方面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技术发明。
然而,就像我们刚刚说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革新,问题在于如何使用,问题出在今天的网络环境,尤其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信息,其中充斥着真假难辨的、无营养的甚至有毒的信息。
它们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沉迷网络,将孩子困在信息茧房,还会肢解孩子的思想体系,甚至危害到孩子的生命——
1
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
我们上网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在一个 APP 上搜了什么东西,打开另一个 APP,就会被推送更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现在的社交 APP、短视频平台的设计都蕴含着心理学的应用,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算法可能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
相信今天每一位家长都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新技术的“厉害”,信息时代,大数据、智能算法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很多人都会觉得“算法深得我心”。
但今天的网络生态并不完全足够的良好,大数据、算法并不是只给孩子推送优质的内容,各种推送中还充斥着很多“毒”信息,因此,完全依赖算法推荐的上网行为是很危险的。
什么是完全依赖算法推荐的上网行为?
代表性的来说,就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尤其是刷短视频,完全跟随着算法在平台不假思索地“冲浪”,这在种行为在成年人中都司空见惯,可想而知,面对海量的纷杂的信息,孩子是无力抵抗的,一定会被吞噬其中的。
尤其是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尚不完全,相比较成人更加缺乏判断能力。
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的 29% 左右,是大脑的执行控制中枢,负责计划、决策、控制冲动等,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
但这一区域发育的时间最晚,往往要到 25 岁左右才会成熟。因此,面对互联网杂乱的信息,尤其是一些炸裂的信息时,成年人更倾向于理智、隐忍、克制,而大脑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影响。
算法除了容易将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引向“垃圾信息”外,还会将孩子圈进信息茧房。
还是拿短视频来举例,从我们打开短视频 APP,从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刷”的那一刻起,算法就开始对我们所有行为进行监控。
算法不动声色地记录、分析我们的点击、浏览、点赞、分享、转发甚至是停留时长,逐步精准地“剖析”出我们的兴趣,然后锁定,然后反手就是“海量推送”。
孩子越是沉迷其中,就越陷入这个只能看到相似内容、观点的“信息茧房”中,算法就越了解孩子,这个“信息茧房”就越偏狭,并且其中很多的信息甚至是有害的。
2
思维体系被肢解
今天很多成年人说的“刷短视频后遗症”,比如常常觉得脑袋短路,忘性大,注意力不集中,对什么都提不起感兴趣……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度、不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很容易导致我们的思维“碎片化、表面化”,甚至使我们完全丧失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
而其对孩子思维体系的肢解可能更为严重。很多研究也发现,过度不合理地刷短视频,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过度沉溺于短视频的儿童,会出现大脑皮层过早变薄的迹象,并且在语言和推理测验上得分较差。而大脑皮层,正是人类处理感官信息的最外层。
2018 年在《精神病学杂志》上进行的一项为期 25 年、涉及3000人的研究也发现,沉迷于互联网的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每天沉溺于互联网超过 7 小时的 9-10 岁儿童,大脑前额叶功能会严重退化。
而前额叶是大脑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重要区域,它的退化会对孩子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专注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受损、神经和记忆变得迟钝……
如果孩子长时间受到这种刺激,还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能力。
儿童行为研究人员发现:过度进行互联网娱乐会让孩子依赖虚拟社交,会让孩子在面对面的社交环境中感到不适应。
二、如何抵抗互联网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保证信息的整体性
过度在网络上消费“毫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信息”,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孩子获取的信息过于碎片化,二是攫取孩子的注意力,而这最终都会导致孩子的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曾研究发现,过度沉迷电子屏幕的孩子的大脑🧠,与普通孩子的大脑有着明显的差异——
- 健康的大脑:纹路清晰;
- 上瘾的大脑:由于长时间接触过多的快感刺激,导致部分神经元过早死亡,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这几年,大家有没有发现,网络上的信息,尤其是短视频,真的是越来越“短平快”了!词条越来越“炸裂”,信息量越来越少,时长越来越短,并且为了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内容往往“零帧起手”。
不少成年人都表示,这几年刷短视频刷的连一集 40 分钟的电视剧都看不进去了。甚至居然有孩子表示,因为刷短视频太多,已经无法忍受 30 秒视频了,现在只能忍受 10 秒以内的视频。
有人会说,吸收碎片化的信息也是一种学习,真的是这样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说关羽“忠义”?今天很多网上都会推送这样的内容——
家人们谁懂啊!这个男人 1800 年前玩转“兄弟即世界”人设,单刀赴会直接封神!
前有千里走单骑的逆天操作,被曹老板疯狂撒币送房送车送貂蝉,他反手一个挂印封金!
金条堆成山?不要!
豪宅连成片?告辞!
连夜上演三国版《速度与激情》,过五关斩六将比博燃!后有华容道的惊天反转,甚至还贡献了刮骨疗毒的硬核名场面……
短短几句话,就问你燃不燃🔥。燃,简直太燃了!相信所有人看了都会觉得心潮澎湃、颅内高潮。
但,看完我们获得了什么?
单刀赴会赴的是什么会?
过五关斩六将过的是哪五关、斩的又是哪六将?
这些事件的始末是什么?
这是历史真相还是小说演义?
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从头到尾仅仅只有“情绪”被煽动了!!
碎片化信息往往被视为一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但实际上,这种零散的信息浏览并不能有效积累知识或拓宽视野,它更像是随意堆放的石头,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而一旦放任自己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冲击,我们的大脑则被迫在各种信息之间快速切换,导致注意力不断分散,无法深入思考和消化,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说,面对大数据、面对互联网,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我们陷入的是一场注意力争夺之战,是一场对抗碎片化信息之战。
那么,怎么打赢这场仗?
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引导孩子在手机之外、互联网之外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孩子的注意力在现实世界中能“安放”,保证孩子获取信息的整体性——
首先,深度阅读必不可少。
还是那句话,作为家长,我们得以身作则,给娃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孩子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将孩子的所有读物都房子这里,告诉孩子这是属于你的书,属于你的空间,让孩子建立对书的归属感。
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循序渐进,比如一开始读一些绘本和简单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慢慢再开始读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科普、名著。
同时,萌医生建议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是书店,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体验沉浸式的阅读氛围。
当然,深度阅读不代表简单地回归纸质阅读,而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更多元的深度信息来源。
可以通过各种优质的电子儿童杂志、儿童新闻、儿童阅读 APP 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馒头大语文、少年得到、博雅小学堂……内容涵盖国内外新闻、社会事件、文学历史、国学影视、自然现象、科技进展等,形式则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有趣的方式呈现,帮助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在一开始,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听后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等孩子大一点,再引导孩子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了解文本中的信息,以及文本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对我们有何影响等。
逐渐让孩子习惯怀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不被动吸收一切,认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而是要大胆地提出对书中内容的疑惑,在阅读时进行深度思考:
- 什么让我感到意外?
- 书中的哪些是我已经知道的?
- 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 哪些改变了、挑战了或证实了我的想法?
- 我以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
其次,高质量的外出“放电”必不可少。
粑粑麻麻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我们要尽量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带到孩子面前,才能避免孩子沉溺与虚拟世界。
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展览。像我们家长了一个“理工脑”的团子,在天文馆里面对各种高科技仪器、模型、具象化的星球以及天象表演,彻底上头👇
还有就是萌医生一再给大家推荐的,超市和菜市场,如果说博物馆和展览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那么菜市场就是日常中的博物馆,是日常中的百科全书,同样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场景化趣味化学习场所。
最后,孩子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学习。最典型的就是有完整体系的课程。
比如孩子喜欢机器人,可以让他们尝试机器人拼搭、编程课程;
比如发现孩子对科学有兴趣,则可以让孩子尝试有趣的科学课;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
总而言之,就是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系统性学习,将那些我们常用的视频 APP 作为搜索、辅助工具,而非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2
帮助孩子甄别
2016 年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超过 75% 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91.6% 的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相信在 2025 年,这个比例会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看手机,有的家长会觉得手机是带娃神器,经常把手机扔给孩子自己去躲清静;也有的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坚决制止,不能让孩子沉迷”,好像手机就像洪水猛兽,孩子用了之后就完全出不来了一样。
实际上,萌医生不止一次跟大家唠过,我其实完全不反对娃使用手机、使用互联网。
一来是在今天使用各种电子产品、以及各种网络工具已经成了今天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甚至是成为了一种竞争力;二来是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本身其实是非常好的工具,互联网上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新闻、电子书、学习视频、网课、电影纪录片等等。
2023 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就显示,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最高,高达 88.7%👇
并且,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复习学过知识的比例最高,为 46.5%;利用互联网在线答疑、背单词、学习课外 知识、做作业的比例均在 35%至 40%之间👇
可见,作为工具的互联网是否有利于孩子,主要看如何使用。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把互联网工具化,在早期帮助孩子甄别信息,并引导孩子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互联网的奴隶。
比如看动画片,为了避免孩子接触不良内容,可以只在电子设备上下载优质的动画片 APP,比如小小优趣。
比如看电影,我们如果不放心,可以先看一遍再带孩子看,萌医生也给大家推荐过很多优质的电影,比如《头脑特工队》、《机器人总动员》、《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玩具总动员》、《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些都可以放心看。
再比如优质的纪录片、科普片、儿童学习类APP,咱们也都给大家推荐过很多,这些可以说都是互联网时代的馈赠,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起来。
3
控制屏幕使用
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味地制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而是要尽可能避免其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与其严防,不如引导宝宝熟悉与适应电子产品,并从中更好地汲取营养,因此,萌医生的态度是:不禁止孩子上网,但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使用功能。
首先,粑粑麻麻必须关心孩子接触的网络环境,帮助孩子健康使用手机,比如在使用各类 APP 时,选择青少年模式。
同时也要控制“屏幕时间”,限定每次看手机的时间、每天观看的总时长。比如在学龄前,每次不能超过 5 分钟,每天不能超过半小时。
当然,也可以将给孩子的手机、iPad换成学习机,一劳永逸。